李开复:十年后50%工作将被AI取代

2017-04-10 10:23:55  来源:腾讯科技

摘要:“人工智能将快速爆发,十年后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近日在接受腾讯科技独家专访时,抛出自己的判断。自2015年病后回归以来,沉寂已久的他因人工智能的兴起再次变得高调。
关键词: 李开复 AI
  “人工智能将快速爆发,十年后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近日在接受腾讯科技独家专访时,抛出自己的判断。自2015年病后回归以来,沉寂已久的他因人工智能的兴起再次变得高调。
 
\
 
  作为曾经活跃网络的意见领袖,李开复自2014生病以来开始变得低调。“和创业者一起工作,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朋友。经历重病后,自己的心态、人生观、对社会的认知都发生了变化。”
 
  李开复坦言,以前虚荣心很强,骨子里非常喜欢出名,人生目标是“让世界因我而不同”,但生病后让他真正感觉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名利、成功、金钱和地位,而是家庭和身边人的关爱。
 
  这种状态大概保持了1年。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去年打败李世石后,李开复又重新活跃起来,开始在各个场合大声呼喊:AI时代真的要来了。作为AI专家,李开复早在1988年就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曾帮助IBM组织深蓝团队。
 
  “人工智能将带来太多不理解的社会现象,不理解就可能会带来麻烦甚至是灾难。” 谈及自己最近频繁亮相,他表示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未来世界和它带来的机会、挑战,让更多人适应AI时代的到来。
 
  李开复认为,AI将渗透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工作,它会在十年之内改变、颠覆、取代50%的人,它会把我们做事的方法统统改变过来,比互联网来的更快、影响力更大。
 
  “华尔街的交易员,这个曾经很光鲜的职业很快消失了;未来的保安也会部分消失,因为摄像头的监控,加上一些机器人巡视,已经不需要保安了;司机可能也会消失,还包括一些非常高端的白领,比如说放射科医生,他们的看片能力不如机器人。”
 
  那么,这些可能被淘汰的人该如何应对?
 
  “一个很好的方向,其实就是一定要选机器不能做的事情。”他认为,对于那些50岁以上的人,可以转型做高端服务工作,而对于年轻人,则必须从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做自己最喜爱的事情;做有深度的事情,尤其是艺术,让机器无法替代;做人机结合的事情,把新技术、AI应用到自己做的事情上。
 
  李开复举例称,一名记者如果花了三天时间采访了十个人,写了非常深度的文章,是不会被取代的,这个机器做不了;但如果只是在网上拼凑整理的工作,马上就要被取代。
 
  “我们来到世界上本来就不是来做无聊的、重复性的事情,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人类未来就不要再做这些了。”他认为,AI把无聊的、重复性的工作取代后,未来人类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家人朋友,有更多时间来思考人类为什么存在。一边是人生宗教哲学层面的思考,一边是科技发展层面的思考,在李开复看来,二者虽然对立,但也有共通之处。
 
  过去一年,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人工智能孵化上,创新工场超过一半的投资也押注在人工智能上。“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机器能够和人一样的思考,能够帮助人达到更高的高度,也能够帮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从行业趋势来看,哪些应用和领域将率先被迎来AI时代?李开复提出了三个原则:要有海量数据、数据要被标注、要在垂直单一领域。
 
  创新工场多次参与投资的“用钱宝”项目最多被李开复提及,他认为,对于小额分散、高频、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业务,人工智能有着天然优势。首先,机器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其次,机器学习速度极快,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模型可以实现高频次的优化迭代;再次,机器在反欺诈方面优势明显,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面对目前大量互联网数据被BAT等巨头所掌握的现状,李开复认为创业公司仍有大好机会,关键在于找出行业、场景的真正痛点,因为AI辐射全部行业,BAT不可能在所有垂直领域占据优势。
 
  “关于人工智能,我个人认为BAT其实是三大黑洞。牛人进去就掉进黑洞出不来,数据进去掉进黑洞出不来,里面做了什么算法也出不来。”李开复认为BAT虽然拥有大量数据,但共享性目前还不够,而历史上当某些公司共享性不够的时候,就会有人去挑战。
 
  现在李开复就发起了挑战,喊出“创新工场要做中国最懂AI的VC”,誓言建立最大的数据库之一。“巨头的封闭给我们带来一个开放的机会。”年初,创新工场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目前已有30多位研究人员,年底将扩充到200位左右。李开复的计划是,将工程院从孵化器中剥离出来,与非BAT的各行业龙头公司一起打造公开的数据库平台,吸引科学家、创业者。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