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众生相:悲哀,App“抄袭”已沦为巨头布局市场的工具?

2017-09-04 11:23:48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使很多创业者投身到了同一领域中,争先恐后的竞争着市场,在App功能上,出现了很多抄袭现象,这一现象该如何定义?借鉴?移植?还是运营技巧?
关键词: App
\

  时隔一月,锤子Bigbang功能抄袭事件已经平息。事出有因,一位自称工具软件Pin的开发者怒斥了锤子团队抄袭了Pin的分词功能还在媒体大肆宣传此功能。
 
  锤子团队的朱萧木也及时作出了澄清回复,称锤子团队在2014年就已有bigbang的创意想法,因此,这一次抄袭功能事件该如何评定,未有结果。
 
  功能抄袭事件,已经不是新鲜事,在目前App已经突破数百万个的情况下,同一领域不同的App功能都有所雷同,如果单说功能抄袭,确实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准。
 
  细分领域App竞争过于激烈
 
  工信部发布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业务运行情况报告称:我国移动应用程序(APP)市场持续活跃,移动互联网应用数量已超402万款。
 
  在如此庞大的数量基数中,我国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移动应用数量超过232万款,苹果商店(中国区)移动应用数量超过171万款,第三方应用商店分发数量超过6277亿次。
 
  在热点类应用当中,以物流企业应用、货运运输服务应用和具有自有物流服务的智慧物流类应用数量超过13000款;而提供二维码扫码、转账等金融支付功能的网络支付类应用数量则超过9000款。
 
  游戏类应用数量为116.7万款,应用规模最大;生活服务类应用规模位于第二,超过52.8万款。电子商务类应用以42.1万款的应用规模位于第三位。办公学习类应用规模略有上涨,共32万款,位于第四位。其后是运动健康与日常工具两类应用,应用规模分别为21.6万款和15.7万款。
 
  在每一个细分的领域中,几十万个App都为固定的用户服务,用户的数量不会有太大波动,因此App争抢永辉这件事变得尤为重要。
 
  一款App的体验决定了用户的留存和粘性,因此每个App的开发团队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新的好玩的功能来博得用户的使用。尤其是在工具App的领域里,功能直接决定了App的生存能力,竞争也就更加的激烈。
 
  功能的借鉴和“抄袭”
 
  技术让功能变得失去壁垒,一个App的功能出现后,高手的团队完全可以根据功能的流程开发出类似的功能。
 
  品途从一位App开发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软件可以分为三大类:1.系统软件2.中间件3.应用软件。
 
  在这三种软件中,系统软件的技术壁垒最高,最难被模仿抄袭,中间件的技术壁垒也很高,不是一般小公司可以抄袭的,对团队能力要求高。最后是应用软件,我们常用的APP还有网站、游戏等都算应用软件,这类软件的技术门槛比较低,对于较为成熟的开发者,看到别人有什么好功能,即使不看它的源代码也能模仿做出一个类似的功能。
 
  从App开发者的角度来看,App的抄袭功能的行为着实不太好界定。因为开发团队在无法做出靠谱产品的情况下,抄袭一个流行产品的UI和功能,已经成为了主流行为,甚至被很多开发达人总结成了理论。
 
  这样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品途记者向时下异常火爆的相机App B612咔叽的运营负责人孙琦了解到,像已经连续几个月位于Appstore总榜前列的激萌Faceu就是一款其他App功能合成的产品,其功能是snow和tiki的综合。激萌的团队是4年前脸萌的团队,在App打造上有嗅觉,这样的“抄袭”是很有先发优势的。
 
  在巨头布局各个细分市场以后,抄袭也是一些著名的企业代名词,Facebook就是被抄袭这个标签笼罩的代表。在Facebook欲收购snapchat而被拒绝后,Facebook前前后后抄袭了Snapchat五次。从阅后即焚应用Poke,到之后的视频滤镜和Stories,都是在紧跟这个年轻的竞争对手。
 
  近日有媒体报道,Facebook内部有一个被称为“早鸟”(early bird)的预警系统,利用该系统识别来自小型初创公司的威胁,发现之后要么将其收归门下,要么进行抄袭,从而摧毁来自潜在对手的竞争。扎克伯格也曾表示不应惧怕抄袭竞争对手。这一信息成了Facebook内部的非正式口号:“别因为自己的骄傲而不屑于去抄袭。”
 
  在巨头的商业布局中,产品功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巨头抄袭初创公司产品的功能也是情有可缘,但对于用户来说,产品的功能决定了用户体验的感受,在用户习惯了最初使用App的功能后,转移到另外的一个App上,并不会得到用户的体验好感。
 
  CFC的创新动力
 
  每家公司都希望得到最大化的市场占有率。但抄袭带来的社会风气难以成为推进社会创新的动力。中国的互联网创新一直被冠有C2C(copy to china)的说法,可在2016年过去后,中国移动互联网出海成为行业最大的主题之一,当前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已经开始引领全球,在不少细分领域,全球甚至美国市场都已开始Copy中国模式。这样的创新才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移动直播、移动工具等多个领域已经领先全球,“Its Time to Copy from China!”目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全球居首,超过8亿,远超美国、印度等其他国家。在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TOP20中,中国公司占据7席。来自中国的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也越来越多,其中蚂蚁金服、小米、滴滴出行、大疆、美团等在全球已经具备非常大的影响力。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同样获得了全球权威媒体的重点关注。在2016年,《福布斯》和《纽约时报》相继发表了“Its Time For Facebook to Copy Wechat”和“China,Not Silicon Valley,Is Cutting Edgein Mobile Tech”等文章,都在行业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在移动工具应用领域,中国产品的市场优势更明显,已经席卷了全球。尤其在安卓市场上,美国、印度、巴西、沙特、南非等全球大多数地区的GooglePlay工具榜单上,来自中国的工具产品已经占据了大约70%的市场。
 
  中国公司出海代表了海外的市场需要中国目前的模式,出海的公司几乎都处于垂直应用领域。垂直应用在快速获取市场方面具备优势,比如可以直接解决用户具体需求,开发周期短,能够快速获取用户,而无需深入目标市场。另外,App功能场景的开发以及用户体验的打磨上,中国的人口红利占领了一定的优势。
 
  但垂直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整体处于移动应用生态链的末端,有着与手机代工行业相类似的问题:无技术门槛、生命周期短、无溢价能力,绝大多数利润均被上游的应用分发平台和广告变现平台获取。
 
  App创业目前在国内目前已经变成了红海,现在可以进军的创业公司,需要在资本、模式、产品创新等一系列比较严苛的要求下谋求生存,还要顾及巨头给予的压力。很多的创业企业在模式还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就已经死在了创业路上,最终可能被收购或者被有足够资本的竞品合并。
 
  在巨头的技术团队可以分分钟开发出你的“创新”功能的时候,证明的结果是靠产品的功能制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App创业已经从简单的产品打造成为了运营和产品并重的生长路径,“抄袭”也已沦为巨头布局市场的工具。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