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营销 > 正文

捷越王晓婷:消费金融增速放缓 新零售成新突破口

2018-05-09 14:54:38  来源:

摘要: 受消费升级和金融创新的影响,消费金融行业进入盈利丰水期,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大幅增长。据企业财报显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招联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2017年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扭亏为盈。
关键词: 新零售
  受消费升级和金融创新的影响,消费金融行业进入盈利丰水期,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大幅增长。据企业财报显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招联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2017年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扭亏为盈。
 
  尽管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利润大爆发,但2017年下半年以来利润率有所下滑。捷越联合创始人王晓婷表示,受严监管政策影响,再加上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成本、获客成本的上升,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新零售有望成为消费金融企业破解盈利困局的新突破口。
 
  新零售驱动消费金融升级
 
  2017年是新零售的大风口,阿里、腾讯、京东等行业巨头重金布局,互联网零售业的大佬们将战场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
 
  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线下惨淡经营是新零售产生的背景,也是新零售未来发展的机遇所在。据捷越联合旗下“钱进袋智库”发布的《新零售下消费金融发展机会》研究报告显示,新零售受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影响,发展潜力巨大。
 
  在需求侧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爆发,成为线上、线下零售的重要增长引擎,以80后、90后为主导的新生代消费能力日趋增强,其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特征也决定了零售市场的发展趋势,此外,人们对精神消费、体验式消费需求增强,对零售业的服务要求更高,这些都为新零售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供给侧方面,大数据在零售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日常消费需求变得泛在化,AR、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消费体验。以手机互联网为例,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7.2亿人,手机互联网应用覆盖居民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并且用户规模均呈上升趋势。
 
  消费金融的场景机遇
 
  据钱进袋智库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2-2021年消费金融放贷增速在2017年达到峰值,到2021年,我国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将达到46.6万亿元。此外,在众多市场参与机构中,电商系放贷规模稳居榜首,放贷规模占比高达35%;银行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占比12%。
 
  当前,消费金融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自建消费场景,另一方面,大型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流量优势不断拓宽借贷场景。王晓婷表示,网贷平台进军消费金融面临两大阻力,首先,主流的消费场景已被电商巨头、持牌金融机构瓜分完毕;其次,虽然网贷平台与线下零售商合作门槛较低,但要承担较大风险,对平台的风控实力有一定要求。
 
  她认为,现阶段主流消费场景已经被金融覆盖,但仍有新的金融需求未被满足,网贷平台进军消费金融仍有发展空间。她表示,线下小型零售商数字化普及将促进消费金融服务渗透到更多场景中,同时对网贷平台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贷平台与线下零售商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基于更多线下数据的补充,风控水平有望提升。
 
  立足场景打造分期商城
 
  在消费金融行业中一直都有“得场景者得天下”的说法,场景在消费金融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晓婷认为,网贷平台发展消费金融首先要从场景入手,可以选择一些细分消费领域,与线下中小型零售商、垂直电商合作,进行数据融合,提供差异化服务。
 
  以捷越联合为例,捷越联合消费金融模式主要以与销售渠道合作为主。这些渠道有专门向借款客户推荐机构的平台,有为客户提供某种服务或产品的专业公司。现阶段,捷越已经开展合作的机构包括家具企业、培训机构、房产经纪公司以及医疗美容机构。零售商提供线下场景、客户及服务,捷越提供消费分期产品。
 
  王晓婷表示,通过渠道合作,既可拓展客户来源,也可确保资金真实用途,进而约束借款客户的还款行为,降低风险。同时,她认为,网贷平台拥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可以自建分期商城,打造线上消费场景。
 
  消费金融作为一个万亿级风口,参与者越来越多,但实际操作中,网贷平台也会遇到众多困难。王晓婷直言,自建分期商场对平台的风控能力、运营能力都有更高要求;而资质较好规模较大的供应商或服务商,通常会选择自建金融公司或者与资金成本较低的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网贷平台整体合作难度较大,只能选择细分市场中份额相对较小的公司开展合作,前期渠道拓展成本很高,网贷平台进军消费金融虽前路光明,但路途会很坎坷。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