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营销 > 正文

新零售等同于电商,典型的互联网思维“耍流氓”

2018-11-15 13:25:37  来源:搜狐科技

摘要:当下的市场里,我们依然找不到几个真正符合新零售本质概念的样本。当新零售沦为概念的风险增加,我们或许更加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和探寻新零售的本质奥义。
关键词: 新零售 电商
  当下的市场里,我们依然找不到几个真正符合新零售本质概念的样本。当新零售沦为概念的风险增加,我们或许更加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和探寻新零售的本质奥义。
 
  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后,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新零售”身上,而且开始了不断布局新零售的过程。对于传统的互联网巨头来讲,他们布局新零售的方式较为直接,那就是通过资本的方式与传统零售商家产生联系,从而深度布局线下的购物场景。
 
  尽管线下的场景是新零售时代的主要流量入口,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一个改换了门头的传统店铺,缺少了新技术的填充,那么即使完成了线下场景的布局,用户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新零售还是很遥远。只有真正将新技术应用到新零售当中,重塑传统电商的“人”、“货”、“场”三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新零售真正落地,而非仅仅只是一种概念的改变。
 
  然而,事实情况却是,人们仅仅只是关注线下场景的布局,依然是想要通过线下的场景布局来弥补电商实现的不足,最终让新零售沦为了电商的优化方案,而不是一个完全区别与电商的全新事物。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发展新零售的话,那么新零售的发展势必又将陷入到新的困境里。这种方式非但无法真正破解电商的痛点和难题,而且甚至还有可能将新零售的发展带入到新的死胡同里。
 
  我们听着马云为我们描绘的“新零售”蓝图,却始终都触碰不到“新零售”的本质奥义。新零售这个曾经被诸多概念加持的新风口,开始变成了一个只有那些传统互联网巨头苦苦坚持的存在。这一景象与当年的电商有着几分相似,或许正是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所以,当下的市场里,我们依然找不到几个真正符合新零售本质概念的样本。当新零售沦为概念的风险增加,我们或许更加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和探寻新零售的本质奥义。
 
  诞生于电商时代的废纸堆上,新零售生而不同
 
  或许,你仅仅只是看到了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的全面拥抱新零售的义无反顾,却并未看到这背后电商时代落幕的尴尬。用户活跃度持续不高、营收模式遭遇瓶颈、商家不满意度增加都在困扰着传统电商,在这个背景下,或许只有转型才是未来获得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存在,电商行业的发展由于互联网时代的落幕而变得徘徊不前,如何找到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模式,成为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国内电商行业巨头,阿里巴巴对于电商寒冬的感受远比其他人来得快速和直接。
 
  于是,抛弃以互联网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转而选择以新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成为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在思考的重要课题。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新零售从诞生之日起便具备了与电商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1. 驱动力不同
 
  我们都是知道,电商的主要驱动力是来自互联网的,它通过将商品的供需两方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去中间化的处理来让传统行业当中需要经过诸多流程和环节才能对接到的关系,在同一个平台上便能够轻松实现。
 
  以互联网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仅仅只是改变商品供需两端渠道对接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够改变商品生产之前和生产之后的痛点和难题。正是因为这种问题的存在,所以才让当供需两端的沟通不再是障碍的时候,人们开始出现非沟通和对接方面的问题。
 
  新零售时代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同互联网最大不同就是,它们的作用并不是通过优化业已形成的供需两端的对接渠道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深度介入到商品生产的具体流程里,从而实现行业效率的再度提升。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解决行业固有的痛点和难题,而且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提升行业的发展效率,真正将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 商业模式的不同
 
  电商时代的商业模式是B2B模式,而新零售时代的商业模式是S2b模式。B2B模式的思维是流量思维,考虑的是如何将电商时代的元素加入到平台上,从而让供需两方在平台上实现更加高效地对接。S2b模式思维是赋能的模式,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对b端用户的深度赋能来实现行业的深度变革,从而带来的是行业内在效率的提升,并且从根本上满足用户消费升级的基本需要。
 
  正是由于商业模式的不同,所以才最终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电商思维去看待新零售,同样也决定了新零售与电商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电商时代,电商平台主要是通过给B端用户输送流量的方式来达成盈利的目的,当单纯的流量供应难以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之后,通过更多的赋能方式来供应给B端用户,从而实现B端用户的升级改造,从而激发其用户的活跃度,让消费升级下的用户更加容易买单,这才是新零售需要破解的发展难题。
 
  3. 场景的不同
 
  电商时代的场景主要是集中在线上的,电商巨头们所做的主要是将海量线下的用户尽可能多的吸引到线上,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去中间化来实现传统零售效率不高的目的。新零售时代的场景则是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集中在线上,而是更加在乎的是线上和线下的统一,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统一来实现行业效率的再度提升以及用户痛点的根本消除。
 
  正是由于新零售更加关注线上和线下的统一,所以我们才看到了新零售与电商的根本区别。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统一,线上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难题,通过线下的场景进行破解,线上和线下原本水火不相容的发展状态,开始被合作、协同所取代。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零售时代的格局要比电商时代的格局更大,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
 
  当电商时代的红利逐渐减退的时候,新零售被推到了历史前台,但如果我们按照电商的思维和逻辑来看待新零售的话,新零售必然会陷入到电商发展的困境里。所以,我们看到马云在提出“新零售”概念的时候,将新零售看成了一个与电商完全不同的存在。
 
  尽管阿里巴巴全面加持新零售让更多人看到了新零售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新零售需要诸多新技术加持其中,所以它渐渐沦为了一个只有大型互联网公司才能参与的存在。随着未来新技术的逐步发展成熟,新零售为我们展现的发展画卷将徐徐展开。
 
  在新零售的风口下,依然存在着一些试图通过概念加持来获得资本关注的投机者。然而,如果仅仅只是借助新零售的概念,而不去真正介入到新零售的具体落地实践当中,那么新零售真的会沦为一种概念,无法实现作为一种新物种的全新进化。
 
  彻底颠覆,新零售如何真正与电商本质不同?
 
  发现并实践新零售,让新零售真正与电商不同,才是当下与未来一段时间新零售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新零售的的确确是一个与电商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你用电商的眼光来看待新零售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新零售是一个与电商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真正将新零售与电商彻底分开来看,才能真正找到新零售的本质奥义,并且让新零售真正演变成为一个全新物种。
 
  打破平台模式,真正让新零售变成一个线上和线下完全统一的存在
 
  如果你还在按照平台思维去看待和实践新零售的话,那么,你实践出来的新零售依然是一个电商,只是它的名字换成了新零售而已。打破电商模式约定俗成的思维逻辑所带来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实践的新零售告别平台概念,将新零售看成是一个线上和线下统一的概念。
 
  只有这样,新零售才不会重新陷入到电商平台思维的俗套里,而是变成了一个真正能够线上和线下统一的存在。
 
  而真正实现线上和线下的统一就是要用新的技术、新的方式、新的模式来消弭线上电商和线下实体店之间的体验差别、价格差别和模式差别,真正将线上和线下变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存在。用户在选择新零售的时候得到的是同样的体验,不会存在由于选择线上和线下而有所差别。这样的新零售才会与电商完全不同,并且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体验至上,用户需要的是与自身消费升级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很多不了解新零售本质的人仅仅只是将电商看做是新零售的前身,其实电商是一个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存在,而新零售则是一个诞生于新技术时代的存在。这也就说明新零售与电商有着本质区别。当用户的消费升级已经完成,那么如果我们依然用电商去供给用户的话,势必会陷入到新的困境里。
 
  因此,我们必须用一种全新的产品来提供给消费升级时代的人们。如果仅仅只是用换汤不换药的电商来供给的话,必然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陷入到新的困境里。只有真正提供给用户真正能够满足他们消费升级时代的商品,才能真正让新零售带给用户不同的体验,从而将新零售真正演变成为一个能够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的存在。
 
  创新模式,真正让底层驱动代替表层赋能
 
  电商时代的主要模式是B2B模式,新零售时代的主要模式是S2b模式,真正让新零售与电商实现区别的根本在于将S2b模式落地。如果我们无法用新的模式来代替旧的模式,那么新零售的发展势必又将面临新的难题,只有真正将新零售的模式真正落地才能让它避免陷入电商陷阱里。
 
  未来,只有真正让S2b的模式真正落地到具体实际操作中,才能让用户获得不一样的体验的电商时代的痛点和难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用户获得的产品才是基于新的模式生产出来的。新零售才能真正走完整个商品生产的流程里,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的改变,本身则是电商的再进化。
 
  新零售诞生的背景最终决定了其与电商的不同,但依然有很多人将新零售看成是电商时代的替代品。这显然无法促进新零售的良性发展,并且将会把新零售带入到概念的泥淖。只有搞清楚新零售与电商的区别,才能让新零售变成一个新生事物,而非仅仅只是概念的改变。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