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唐凌遥是北达软2014年第20期TOGAF学员,也是少见的一位具有丰富信息化实践经验,且知识面广泛的复合型专家,每次和他探讨“企业架构该如何在中国落地”这个话题时,他总能站在不同角度,通过举例,帮我打开思路,令我豁然开朗。下文正是他对“企业架构为何难以落地”一些思考。也是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
谨以此文,预祝《企业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理论与实践》大卖。
“企业架构为何难以落地?” “究竟难在哪儿?”,发现主要是有如下两点直接原因:
原因之一:战略、业务、IT之间客观存在的鸿沟
这里所谓的鸿沟,是指企业的各领域间信息不能互通、工作不能协调,导致领域间逻辑联系不紧密而出现脱节、脱钩的现象。当然,企业中的鸿沟不只存在于战略、业务和IT之间,这里为了简单,仅讨论比较重要的战略、业务和IT三个领域之间的鸿沟。
当企业想改善运营,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效率时,会开展一系列工作,遭遇许多尴尬的问题。我在工作中不止一次遇到以下几个场景,相信大家对这些场景也不会陌生。
1.有些企业想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改善业务,直接邀请IT厂商实施项目。
厂商人员一驻场,就问企业:“你们的需求是什么?”
企业一听“需求”就迷惑了,说:“我们想请你们帮忙改善管理。”
厂商说:“请告诉我们具体要做什么,比如流程怎么调整,我们才能在系统中做设置,才可以开始项目工作。”
企业:“你们是专业人员,应该知道流程该怎么调整,这也是请你们来的初衷。”
厂商:“好吧,我们来调整流程。”
厂商很难主动放弃到手的项目,也很难点醒客户问题所在,而只是尽量尝试去满足客户要求。这样,IT厂商在超出预算和能力的情况下,被迫开展不擅长的工作,并尽量使解决方案往其产品功能上靠,结果可想而知。从战略到IT之间,有一个“业务”环节,想直接从战略到IT,单靠IT厂商肯定很难做到。这是战略与IT间的鸿沟。
2.有些企业比较聪明,知道不能让IT厂商直接解决战略和运营的问题。他们请咨询公司做战略咨询、业务咨询和流程咨询等各种管理咨询工作。经过顾问相关工作,发现差距、提出改进建议、计划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建议增强某些薄弱方面的能力,企业终于可以回答软件厂商的“需求是什么”的提问了。于是,企业再找来IT厂商。
企业说:“请你们按照我们的业务流程调整要求来配置软件!”
厂商说:“不好意思,我们真的很难做到。你们请管理咨询团队做工作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IT的因素,这些需求落不了地。这个项目不是我们不想做,而确实是做不了。”
通常厂商不到没有办法不会这样表态,于是企业又迷惑了。并不是梳理清楚业务,就一定可以进行信息化落地业务,其间将受到企业IT现状、技术现状、投入等多方面条件的约束。这是业务与IT之间的鸿沟。同时,战略与业务之间也存在鸿沟。这是因为环境、战略、业务相关因素,不能在管理咨询工作中融成一个整体而导致的。
3.这时候企业想,那么一开始做管理咨询的时候就把各类专家(特别是IT领域专家)拉进来,同时要求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并在IT建设时团队也不解散。但是,很快又发现各领域的人很难协同工作,沟通积极困难,项目进展缓慢。鸿沟依然在那儿。
以上问题是层层递进的,是企业发现问题后作出思考,并付诸行动的结果。当企业面临第3个问题的时候,其认识就上升到需要企业架构方法指导的层面了。
原因之二:企业架构思想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
这时候企业想借助企业架构,以增强战略、业务、应用、数据、技术等领域之间的沟通与逻辑性,增强各领域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填补这些鸿沟。于是,企业、咨询商、厂商开始去学习企业架构方法论,逐渐认可了企业架构的理念,也认识到企业架构的作用。但是,大部分企业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发现企业架构很难立即见成效,许多环节难以执行。这也不难理解,企业架构涉及范围比较广,若不依据企业现状对企业架构方法做适当裁剪,相关配套工作将难以到位,方法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自然难以见到成效。毕竟鲜有企业能像华为那样进行投入,也鲜有企业有那样的决心。所以,不要期待只要引入了企业架构,马上就能见到成效,企业架构从理念到落地还需要做一些细致入微的工作。
另外,从道家的角度来说,做事情需要有“势”(即时机、氛围、环境等),还需要“道法术器”四个层次皆备,才可以把事情办好。从企业架构的角度来看:“道”是指架构思想,表明规律性的东西;“法”是企业架构工作的战略、方针、思路、方法论等;“术”是如何开展架构工作的战术、手段、技巧等;“器”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的“器”,是指进行企业架构落地具体的工具。四个层次各有各的用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将企业架构落到实处,对于复杂的组织更是如此。
在企业了解企业架构理论和各种方法论的时候,觉得企业架构非常好,能够从企业的整体出发,系统化地指导企业应对变化、思考未来发展等。但是,究竟该怎么落地到自己的企业中呢?这个问题让许多人困扰。这是因为直接从抽象的企业架构思想(“道”),以及利用参考的、未经裁剪和细化的方法(“法”)出发,去执行具体的工作,就算有一些建模工具(“器”)的协助,也是很不够的。中间的战术、手段、技巧等(“术”)层面,以及细化的、适合的方法(“法”),不可或缺。而这些恰恰在实际工作中,被性急的执行者给忽略了。
总结
“好事多磨、急事宜缓办”。要用好企业架构,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不一定非需要等到万事俱备。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从现实角度出发,对企业架构做适当取舍,并落实好相关配套工作,找出适当的工作切入点。不管企业表面上如何执行企业架构方法,只要能体现企业架构的理念、适合目前的需要,有恰当的方法和工具的支持,并着眼于长远,就可以逐步把企业架构思想在工作得以体现,这就已经把企业架构用得很好了。“罗马非一日建成”,不畏惧于新鲜事物和当前的困难,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下去,将有巨大收获与回报。
专家推荐
“本书不仅介绍了企业架构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作用,也对TOGAF架构开发方法和Archimate建模方法进行了有效结合,值得IT经理,特别是架构师们认真阅读。”
---姚乐 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CIO班教务办主任
尤其对大型企业集团和制造型企业来说有必要掌握和驾驭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也是中国企业不可逾越的信息化成功之道。即便进入:“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企业架构依然是十分有效的“他山之石”。作者源自切身感受而倾力推介,动机可赞,精神可嘉。
---李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
本书高层建筑地启迪企业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运营能力、专业、前沿。确是今年来该领域较为难觅的指导书籍。值得推荐!
---王学德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物联网应用分会秘书长、中国智慧城市网执行总裁,《中国物联网年鉴》总编审,智慧城市百强企业万里行总监
本书作者从实际企业信息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着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没有纯理论的说教,逐步阐述企业架构对信息化工作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一种企业架构落地的实用参考模型,对企业管理者和信息化从业人员具有较大价值。
---史周军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本书从信息化的角度切入,而在EA落地采取“企业资产库”+“流程关注”的方式。使大家能在本体论、方法论上都能看到EA的真谛,这种方式虽不是标新立异,但确实能打动人心。
---宛海宁 国防科技技术大学博士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北达软EXIN网络空间与IT安全基础认证培训
北达软EXIN DevOps Professional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