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5 09:51:44 来源:CIO时代网
1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由于缺乏总体设计,常常在没有理清现状、远景、目标与步骤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导致在建设、运行、管理与运行效果等方面出现较多问题,如“信息孤岛”问题、“华而不实”问题、“重电子轻政务”问题、标准统一问题、灵活性与扩展性问题等。
当前我国政府的形态正由一个多层次、多部门、以管理为主的形态向一种以服务为主、以企业和居民的满意度为价值取向的智能型的形态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电子政务的战略目标正逐步转向以公众为中心,以公共服务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服务型政府。这就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电子政务建设注重效益,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效益最好、最重要的项目上,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黑洞。
针对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当前阻碍中国电子政务向纵深发展的瓶颈是缺乏国家层面、省级、地、市级电子政务统一架构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设计。需要把顶层设计作为电子政务各个层面应用建设的“抓手”,以之作为实施新阶段电子政务战略的切入点。
需要运用政府信息化架构(GIA)理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理解和分析影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整体技术结构的设计,做出各种管理和技术决策,提出体制和业务的改进建议。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也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而适时推出的。
2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含义与政府信息化架构
2.1顶层设计的概念及其涵义
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按照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步骤,多视角地对政府整个业务范围进行分析、描述和设计,建立政府信息化的总体架构,政府信息化总体架构一般来说就是一个从不同视图来描述政府的体系。政府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我们不可能用一个系统来实现政府所有的功能,因此只有清楚地描述政府现有和未来的架构,才能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实施电子政务,并逐步改善政府职能,最终从传统政府过渡到现代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的真正含义就是把整个政府而不是单独的部门看作一个整体,在各个局部系统设计和实施之前就进行总体架构分析和设计,从而让各个分系统有着统一的标准和架构参照,通过顶层设计架构,各分系统就能够知道如何去与其它系统进行合作,如何与其它系统进行信息共享或互操作,从而有效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的合作。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顶层”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整体和全局。
顶层设计的首要视角是要跳出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全国互联和全网通用的整体高度和全局视野,去分析决定电子政务中的具体决策。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业务。
顶层设计的重点是业务、是政务。顶层设计需要以政府的核心业务流为主线,收集、整理与描述业务需求并按层次呈现,以数据形式保存,同时分析应用系统的业务可行性。
第三层含义指的是政府绩效。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达成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促进职能转变、提高政务效率、推动体制创新的目标,最终提升政府绩效。这要求电子政务建设不仅在建设之初就考虑政府绩效问题,而且需要将绩效评估和建设周期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实现全程的绩效评估。
政府信息化架构作为一个以业务为中心的框架,使得政府的各部门可以控制、分析、评估电子政府建设投资,同时有助于政府各部门间的横向整合以及各级政府间的纵向集成。
政府信息化架构以政府业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供一整套的体系,包括理论、方法、技术、平台等。其作用包括:
控制、分析、评估电子政务建设投资
指导总体规划
指导顶层设计
梳理政府业务
指导业务与技术高效结合
指导连续性的推进计划的制定
政府信息化架构模型如图所示。
图表 1-1政府信息化架构模型
政府信息化架构模型从绩效出发,首先明确要达到怎样的政府绩效建设目标,然后通过业务分析与流程梳理,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不断突破绩效瓶颈,强化绩效监督。在具体实现上,采用基于构件的架构,将业务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构件化,然后通过恰当的组合来灵活搭建出符合业务需要的系统。
2.2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参考模型
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参考模型是指导电子政务设计的参考模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系统模型或应用模型,而是一个基于绩效驱动的电子政务总体架构,它包括六大模型和两个外部支撑环境,如图所示:
图表 1-2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参考模型
1. 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用来描述政府的业务框架,它与具体的执行机构和部门无关。业务模型是政府架构的基础,所有其它模型都是依赖于业务模型而存在的。
2. 服务构件模型
服务构件模型是描述支持业务的软件功能框架,他不一定依赖于具体的业务,但一定是与业务相关的,一个或一组服务构件的组合可以支持一个业务子功能。
3. 技术模型
技术模型是描述支持服务构件及其它软件所需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服务接口的。
4.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主要描述支持业务子功能操作的数据和信息,其中包括信息资源的分类、数据的标准以及数据交换的标准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