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1 14:05:28 来源:华尔街电讯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很多企业在未来价值的获取中取得成功,在此过程中,IT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随着企业架构的改变而改变。
作为静态的技术解决方案,究竟是什么在驱使企业的IT架构也在发生变革?答案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不断向IT架构提出新要求所产生的结果。
IDC的研究发现,高级管理人员大致有3种需求:首先是更好更快地获取信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管理运作信息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愿景。因此,怎样才能有效获得企业各方面的运作信息,已成为CEO们的紧迫要求;其次,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CEO们要求IT技术能够在灵活、动态发展的业务模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适用的IT技术可以让企业快速适应新的商业需求,使企业在面对新的竞争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第三,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作为趋利的经济动物,任何企业都会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到极至。也就是CEO要求企业一方面追求更高利润,同时又要不断降低成本。以致于员工们认为老板是一个苛刻的“黄世仁”。此时,很多企业主管开始转而诉求企业结构性成本,特别是有求于IT部门主管,希望有更有效的管理工具和办法使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在此情形下,CIO们的工作不仅变得日趋繁重,同时还面临多重挑战。比如说用更少的资源去完成更多的事,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例如,随着IT系统不断渗透到整个企业运营层面,安全性成为CIO最需要考量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增加在该领域的投资;反过来,寻求更低成本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又要求具有更快的资源配置。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少花钱多办事”几乎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虽然如此,但从中国IT市场发展10多年的情况来看,所有的IT主管都在努力实现或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还在帮助企业实现竞争力的提升。而惟一可选择的行之有效的路径就是追求“可用性和低成本”。这使企业在探讨未来IT架构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个低成本控制和快速发展两全齐美的解决方案。
2004年,IDC对亚太地区760多名CIO调查后的结论显示,亚太区绝大多数用户认为企业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安全的IT环境。随着IT渗透率的提升,企业已经不可一日无IT,它已经成为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候,安全性一定是排在最前面的。
CIO选择的第2个回答是降低成本。随着亚太地区刚性成本(主要表现为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人们转而诉求更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的方法。而不断发展的IT技术使“高可用性、 低成本”的IT架构成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CIO们还关注的一个指标是“更快部署”,这意味着企业的市场反应时间缩短,使其在与同业的竞争中能够取胜。戴尔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好的IT厂商之一,并不是凭借生产多么先进的产品,原因在于它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有效系统,使得戴尔能快速面对市场反应。有数据证明,康柏被惠普收购之前的库存量是83天,戴尔的存货量是33天。简单计算就知道两家企业占用资源和资金的不同,而商战胜负亦由此决定。
再换一个角度思考,IT架构越来越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企业外部的压力,尤其是CEO、CIO在现今的管理社会中必须遵从法律要求。他们今天面临的现实是,企业违规受到法律惩处的时候,CIO也有可能承担相关的连带责任。
IDC的研究还显示,随着IT信息化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企业与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CFO要求我们如何有效管理客户信息,为企业挖掘更大的商业价值。同样,IT部门的实际负责人被CEO要求建立动态企业———建立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市场的支持。企业从今天的IT架构转向明天的IT构成,要求有更高的灵活性,建立让企业面向未来竞争的优势,整合实现企业信息管理自动化处理能力,简化和标准化IT架构,从而使企业信息系统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在1980年代早期,技术成为市场发展的导向,当时业界关注的是谁推出了更新的服务器,谁推出更快的CPU。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一个新的信号 ——话语权在发生转变。今天,企业的IT主管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开始以企业的自身应用和追求的市场为诉求,敢于提出需要什么样的企业IT系统架构的要求。尤其是今天企业全球化的到来,应用管理更加直接推动企业的发展。
在2004年,IDC对全球1000家企业CIO的研究显示,他们对IT建设的重点有了更新的观察和发现:首先,更多的企业开始从业务发展流程上去关注怎样建立更加适合业务发展的业务流程;其次,有效管理数据和信息的访问,同时有效支撑业务发展。
而一个最新出现的现象是,企业家们在不断改进自有系统的同时,还在帮助关联企业改进IT生态环境。经验告诉我们,降低IT成本不光在企业内部,合作伙伴的系统能否和自己有效匹配,他们用什么系统也关乎自身的成本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基于生态环境的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强调企业IT解决方案的“低成本”和“高可用性”,已成为未来企业借力于IT技术发展的惟一方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