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5 16:54:00 来源:博客
大多数企业机构采用的是零散投资的形式,这导致了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高效率的,可经受住未来变化考验的数据中心。企业机构需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些,摈弃一次性的技术部署和数据中心再设计理念,采用将技术、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服务,如冷热电三联供结合起来的整体考虑模式。
数据中心挑战
能源问题是数据中心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甚至包括IT总监。根据Gartner统计,数据中心总花费的12%为能源相关的成本。McKinsey公司认为,能源成本以16%的年增长率增长,并将随着公司拓建IT基础设施以支持业务发展,成为数据中心越来越大的成本负担。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组织成本和企业社会责任承诺那么简单:据估计,2005年~201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能耗增加了56%。据Memset统计,英国数据中心使用了该国电网可用电力的2.2%~3.3%。企业机构不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减少电力能耗的问题,还需要思考如何将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营变得更为环保——例如,采用可替代能源,甚至改造物理基础设施等。
随着IT的飞速增长以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老化(很多情况下,它们无法适应新的业务需求),这个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根据产业调研公司IDC的统计,数据中心的平均使用寿命为9年——然而,考虑到公司IT的实际增长幅度,Gartner坚持认为7年以上的数据中心就已经过时。2011年5月,数据中心研究机构UptimeInstitute披露,它所调查的36%的大型公司会在未来18个月里耗尽IT容量。
这些老化的数据中心会使用大量的资源,因为它们的能源需求很大,运营成本很高。它们也会导致容量不足的问题,影响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营和灵活性,其在设计上的局限性也会影响新的更有效率的技术的采用。
能源效率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企业机构需要重新设计或升级/扩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并准备节能设计。好的一方面就是减少能耗的方法有很多,从优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到采用高效制冷技术和设计,再到采用节能技术,如虚拟化和统一基础设施等,不一而足。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企业机构都只考虑了技术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他们没有考虑其他解决方案——例如热电联产或可替代性能源。此外,他们通常只会独立地去思考每一个解决方案,这导致不必要的成本花费,投资回报率过低,并让数据中心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page] 许多方法,如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可替代性能源、热回收、能量回收、自行供电的系统,都是减少能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移除无法正常运转的服务器、升级未虚拟化的过时设备、采用自然制冷技术或增加冷通道温度是一样的。
如果单独采用以上方法的话,它们都可以帮助降低成本及能耗。而要解决企业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就需要将这些解决方案整合起来,以达到数据中心投资的最佳化使用。
环保角度
优化投资的关键是获得基准线性能标准。企业机构通常采用电源使用效率PUE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效率(DCIE)标准,通过比较进入数据中心的电力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所使用的电力,确定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
McKinsey&Company和Uptimeinstitute提出了另外一个名为“公司平均数据效率”(CADE)评估标准,将能源效率的测量和IT设备和设施的使用结合起来。CADE单独测量数据中心IT和设施的效率,分别评估这两者的能效及资金使用状况。这个标准可用来监控数据中心的性能,比较各个企业机构之间的IT运营情况,并评估绿色计算项目中的投资回报率ROI。
CADE标准的四个组成部分为数据中心资产使用(即数据中心正在使用的电力和制冷容量有多少?)、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有多少进入数据中心的电力被IT设备使用?)、IT资产使用率(有多少IT计算资产容量是正在被使用?)以及IT能源效率(数据中心IT设备将电力能源转化为“有效IT工作”的能力有多高?)。将设备效率(FacilityEfficiency)乘以能源效率(EnergyEfficiency)就可以得到CADE值。CADE越高,表明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就越高。
如果CADE标准能够被运营商或者外部的监管机构广泛地采用,它就会像汽车产业必须遵守的旨在提高汽车和轻型卡车平均燃油经济效率的“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效率”(CorporateAverageFuelEconomy)一样在在IT界起到同样的作用。
然而,要确实了解数据中心的环保情况,还需要采用其他的评估标准:发电标准(PGE)——比较数据中心电力总量和可再生能源总量的标准。如果将PUE和PGE结合起来使用,我们就可以全面了解数据中心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并帮助设立实现有效投资和良好回报率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