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8 10:34:10 来源:人民网
“互联网+”浪潮将颠覆性地改变网络治理的边界,直接挑战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倒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在每一个“互联网+”的领域,都将拷问和挑战政府执政理念和能力。这其中,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手段与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才可能有效防范安全与风险不断累加的预见和不可预见危险。可以说,“互联网+”的安全问题,绝对不是网络本身的安全,事关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互联网+”呼应的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数十亿用户同时在线使得真正的网络空间正式形成,一个网络空间超越现实空间,并且主导现实空间的新时代全面到来。网络空间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动新一轮时代的变革浪潮,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新阶段。但是,也给整个时代、各个国家和每一个企业与个人,带来了全新的安全与风险。全球化、虚拟化、即时化的网络空间,成为主导整个人类世界运行的主导性空间,实时动态的大数据是网络空间的神经系统,是网络空间以及网络空间主导现实空间的纽带,也是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新核心。
网络安全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相关的制度亟需建立,新旧制度的冲突,以及新型治理能力的缺乏,都将激化安全与风险问题。国内数据政策、国与国数据流动制度、全球数据规范等,以及当下中美网络安全冲突、银行审查制度风波和反恐法草案风波,本质上也是大数据制度的冲突。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和中美冲突,都昭示着云环境下,大数据风险已经突破了单个公司的可控范畴,成为社会性风险和国际争端的新热点。数据安全、用户的体验以及行业发展,三者如何找到一个均衡点是在这个复杂数据环境下,面临的新挑战。国家层面,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和制度将成为网络安全的制高点,也将成为中美网络安全冲突的新焦点。
本文前两部分介绍“互联网+”时代下安全与分险的本质与内涵,第三部分以当前热度极高的“互联网+打车”的典型案例,具体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安全与风险及其应对。
一、“互联网+”安全与风险的本质
“互联网+”的文章和书籍已经汗牛充栋,但是,说得越多,人们可能更不清楚“互联网+”是什么。站在时代的角度,事实上“互联网+”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类活动从现实空间越来越转移到网络空间。也就是人类生活的主导性空间从有史以来的现实空间换挡到全新的网络空间。而“互联网+”行动就是我们各行各业向网络空间大转移,是将我们的主舞台从现实空间切换到网络空间。深刻理解网络空间既是我们完成“互联网+”的重中之重,也是理解新的安全与风险的关键。
所以说,“互联网+”浪潮是一个双轮驱动的过程。变革与风险是同一枚银币的两面。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如何完成整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壮观的大迁移?既最充分享受互联网文明带来的好处,也把由此带来的安全与风险降低到最低。最直观地说,在一个即将到来的10亿人(全球数十亿人)同时在线的新时代,在大家同处一个可以“所有人对所有人”大规模实时互动的时代,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等等各个层面的所有一切,都需要转变过去既定的“游戏规则”,与时俱进,也需要切实应对由于空间和游戏规则的改变所带来的安全与风险。
比如,我们的政府在现实空间中有着全球著名的领导力和行动力,创造了30多年的增长奇迹与政府能力密切相关,包括释放社会和市场能量的公共政策。但是,我们的政府在网络空间有着同样的领导力和行动力吗?答案是很尴尬的。所以,政府很需要“互联网+”,需要重塑网络空间的领导力。我们很多在现实空间取得非常成功的行业和企业,它们在网络空间也缺乏领导力和行动力。所以,从现实空间到网络空间的切换,不仅仅相当于主场的转换,而且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变革和涅槃。
1. 国家角度
从国家的角度看,“互联网+”是网络强国的一系列行动计划。网络强国理念,不是简单的一个国家的网络强,也不是一个国家的网络产业强,而是整个国家在网络空间,或者说网络时代的强大和繁荣。习总书记说的中国梦自然包括网络强国梦,实现这个梦想就需要一系列“互联网+”行动。这个行动涉及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机构和我们的政府。在网络空间主导的时代,中国如何在生产力、国防力、治理力和文化力方面,实现强国梦,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国家机构必须时刻顶着的一根弦。
2. 个人角度
个人是最活跃的主体,向网络空间的转移,通过智能手机、iPad和可穿戴设备,通过微博和微信,已经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他们已经全盘接受并习惯生活在网络空间。所以,个人的“互联网+”不需要政府来操心了。而我们的企业和政府本身,如何完成向网络空间转移,而且通过这场转移,变挑战为机遇,我们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强大,就是当下日夜操心的事情了。
3. 政府角度
站在政府的角度,“互联网+”浪潮中政府份内的事情主要有三件。三件事情,角色不同,使命与责任不同。首先,作为客体的身份,在个人、企业和社会作为主体的“互联网+”行动中,做好服务,制定国家战略,完善顶层设计,建设相应的政策法律制度环境,尤其是完善基础设施,有效降低门槛和成本。其次,作为主体之一的身份,在“互联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作为几乎唯一的的主体,在“互联网+”国家安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后两者,需要再深入说说。
在市场能够发挥作用和社会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如何重新摆正位置,如何从传统的全知全能思维模式转变为甘于担当真正的公共服务的角色,这是政府在“互联网+”浪潮中需要学会的第一课,也是需要过的第一关。
二、“互联网+”安全与风险的内涵
“互联网+”治理最开阔、最长远的内涵就是网络空间主导时代的国家治理。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互联网+”治理有两大战场:一大是国内治理的战场,一大是国际治理的战场。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都是极富挑战的。人类有史以来,熟悉的就是现实世界单一的生存空间,国家的治理也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系列规则。但是,在网络空间超越并主导现实空间的新时代,经验几乎是空白,规则严重欠缺。政府在网络空间的领导力远未建设起来,反而成为网络空间“失范”的重要根源之一。同时,“互联网+”治理不仅仅是互联网本身的治理,而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都需要重整,都需要与时俱进。由于网络空间不像现实空间,边界清晰,而是一个全球性的虚拟空间,所以网络时代的国际治理迄今更是才初见雏形。所以,“互联网+”治理这篇大文章,亟待破题。
一个国家在网络空间主导时代如何确保安全,其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互联网+”不总是那么美好,更不是轻松的事情,挑战才刚刚开始。如果说,个人的“互联网+”过程将会顺理成章,一气呵成。那么,企业的“互联网+”过程付出惨重的学费,经历痛苦的新陈代谢,也必将完成。那么,时代最坚固、最沉重的政府的“互联网+”行动,可能是最大的挑战。而政府“互联网+”如果不正确,不顺利,除了影响个人与企业的“互联网+”,更严重的是影响与我们每一个人利害重大的治理与安全。所以,“互联网+”终究是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大家共同的事业。“互联网+”下形成的真正“地球村”下,世界就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今天我们都走在“互联网+”的乡间小路上,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安全与风险问题也是如此。让我们以打车软件为例,更真切地理解新的挑战到底有哪些?
三、“互联网+打车”的挑战与对策
1. “互联网+打车”挑战重重
互联网变革出租车行业,堪称第一个由“互联网+”而引发颠覆性变革的典型案例,也是第一个传统政府治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的案例。打车软件案例告诉我们,用“互联网+”变革与颠覆传统还不是第一难的事情,真正难的问题还是在于新模式下的安全与风险,具体而言包括:1.如何良性、不流血地消化被消灭的原有就业群体;2.如何保证社会治理能力及时跟进,用新手段确保消费者安全;3.如何驾驭新形式的社会动员能力?不致于影响社会稳定;4.如何建立新的数据跨境流动规范和制度体系能力,确保国家安全。可以说,每一个领域的“互联网+”,就相当于一场安全与风险的局部战场,都在拷问和倒逼政府新的国家治理能力。社会变革和新的治理能力之间的失衡,不妥善解决,就会逐渐积聚巨大的风险。
早在“互联网+”概念满天飞的时候,出租车行业已经被“互联网+”闹腾得不得安宁。打车软件快速深入人心,赢得消费者欢迎,以及快速变革非常传统而又“古老”的出租车行业,无疑是“互联网+”最成功的行业典型,也是正在兴起的共享经济的典范之一。这两年,关于打车软件的风波从来没有停止过,上头条的机会此起彼伏,而且未来几年也不可能消停。几天前义乌迈开步伐大胆改革出租车行业,一方面放开数量管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肯定打车软件等新业态,并进行积极引导。一破一立,赢得社会广泛点赞,风暴中的交通部也表态支持肯定,一时间,行业变革的缺口似乎就此打开。
但互联网专车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媒体报道,天津的出租车和专车之间的矛盾激化,“出行市场变化引发天津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冲突,双方超千人聚集,数人被打伤。为防的哥“钓鱼”,专车司机后备箱藏电棒。
显然,“互联网+”真要革旧利益格局的命,充满艰辛,甚至充满血腥。出租车行业的问题积重难返,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浪潮对于出租车行业的变革是颠覆性的,尤其是对于不劳而获的中间商,以及习惯于旧有服务思想的司机们。但是,要变革这个行业,还不是简单的利益问题。毕竟,出租车行业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除了经济,还有安全,还有社会稳定。如何驾驭好这场不可能被阻挡的革命,而又能够安全平稳,是对国家和各地公共政策极大考验。旧有利益格局的打破,服务观念的改变,以及行业就业秩序的重造,新的行业规范的建立,以及人身安全机制的保障,都才刚刚开始而已,远不是市场机制能够简单而轻易地解决的。
2. 必须站在网络空间“新常态”环境下看待“互联网+打车”
首先,我们从出租车行业的变革案例透视一下“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众声喧哗却无人能真正说透、说清楚、说到根子里。有人说“互联网+”是一种能力,但又无法阐述得具体而明白。使得人们越来越感到“互联网+”就像练气功一般需特异功能,像绝世武功一样需要非凡的修炼。其实,所谓“互联网+”,应该是最普通人都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实践的。那就是当中国很快进入到10亿人同时在线,全球进入到数十亿人同时在线的新时代,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都开始从原先的现实空间全面转移到网络空间。这就需各行各业因势而动,换档一下空间,以适应新形势:网络空间的信息流、资金流,主导现实空间的物流、人流,成为新常态。尤其是,在网络空间,我们可以高效率地配置原本冗余的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智力和碎片化资源,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趋势下,我们必须跟上或者有前瞻性地调整关系、流程与模式,固守传统模式将成为死局。
就像多少年来,出租车行业就是老老实实地运行在现实空间之中,很原始、很自然也很安逸。但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手机定位和打车软件,整个业态突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基于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快速地重组和高效地配置了人流和车流,使得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和经济性,获得突破性提升。出租车行业从此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正在进行的出租车行业的“互联网+”浪潮,其好处是勿容置疑的。对于环境污染的贡献,对于车辆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对于人们出行便利的提升,都是非互联网手段难以实现,或者难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美好的这场变革真的就能顺风顺水,一气呵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到今天,打车软件重新塑造的出租车行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比较清晰,但是行业变革以及新制度的建立却远非如此简单。
3. “互联网+打车”涉及的三个层次安全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专车”是当下最新最热的“互联网+”话题。再让我们透视一下目前新形势下的安全老问题。正常时候的好处与非常时候的风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打车软件塑造的新业态下,最突出的就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消费者个人安全问题,社会安全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
首先,个人安全问题。打车软件最直观的变革是打车方便多了。打车难,等车烦的问题,有了非常便利的解决办法。这是巨大社会资源的再利用。但是,这种开放性的资源利用也伴随着新的安全防范问题。打车软件造成的安全问题在全球时有发生,一经媒体放大,就有点惊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下的诸多措施可以防君子,难以有效防止犯罪分子乘虚而入。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商业模式本身,而是我们整个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网络空间背景下基于实时动态大数据的犯罪防范手段和能力的缺失。在社会治理完成“互联网+”的全面提升之前,这个潜在的威胁很难得到妥善的消除。
其次,社会安全问题。打车软件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组织,蕴含着全新的社会动员能力。天津发生的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出租车司机和专车司机各有所长的社会动员能力。这种网络时代剧增的新形式的社会动员能力,在正常时期我们不会觉察,非常时期却可以一鸣惊人。之前让人们见识到出租车行业特殊威力的,就是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司机罢工事件,可以轻而易举地造成整个城市的瘫痪。在打车软件的新时代,备受冲击的传统出租车司机群体如何顺利完成就业的转型,能够不出恶性事件而平安软着陆,目前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更大的挑战是,对于去中心、去层级和去封闭式管理的新的打车行业生态,如何有效驾驭新行业的潜在能力,如何建立起保证良好秩序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多年来“懒政”惯了而思想僵化的相关政府部门,这个挑战无疑形同新的地雷。
最后,国家安全问题。一个国家交通系统蕴含的数据,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富有政治价值。打车软件与所有的“互联网+”模式一样,都是基于实时动态的大数据而运作。而这些实时动态的大数据,对于国家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在这个开放的市场中,如何建立可以有效监督的数据跨境流动制度,以及建立数据合理的使用规则,是当下公共政策中最紧迫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不能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潜在的风险和危害也将和获得的好处和价值一样,也是颠覆性的跃变。商业模式崛起了,制度能力不快速跟上,美好的“互联网+”就会成为一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
所以,在为打车软件喝彩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社会各界,各利益相关方,无论政府的、市场的和民众的,为新的制度设计贡献智慧和力量。否则在我们享受便利和舒适的同时,新的安全与风险也会如影随行。
总之,今天的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网络空间时代,安全与风险也同时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作为网络空间的神经系统,大数据成为安全与风险的根源,也成为解决安全与风险的关键手段。大数据安全和以大数据解决安全,将彻底改变整个网络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面貌和新的生态!成为面向未来网络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网络治理的新内涵。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