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3 10:01:35 来源:北京日报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日前印发,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作为一个新锐热词搅动着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指导意见》的出炉则进一步让加什么、怎么加变得清晰明了、有章可循。
“互联网+”要越加越实,这是《指导意见》传递给我们的明确信号。的确,在新的生产条件下,互联网已不是简单的消费品,不是停留在“网络改变生活”那么浅显;而是作为生产要素,助力企业实现规模效益递增的内生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里头就有一个“面子”和“里子”的问题,倘若放弃传统的实体经济,只想在“互联网”这个概念上搞些花活,无异于买椟还珠。
目前来看,业内坊间对“互联网+”的认识,显然存在不少跑偏走样的地方。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要么觉得互联网是灵丹妙药,一加则灵、包治百病。认识的肤浅难免导致行动的随意。且看当下,从大型企业到路边小摊,似乎都在借互联网的东风,但少的是顺势而为的商业敏感,多的是盲目跟风的概念炒作。借个噱头,“新瓶装旧酒”的有之;套个概念,就想捞快钱、赚大钱的亦有之,更不乏一些觅得上市,便立刻转手套现,换了皮囊再来圈钱的功利之徒。凡此种种,都是投机主义的做派,喊口号多于干实事,赶时髦多于领潮流,浮躁之气尤甚。
有句话叫“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诚然,互联网蕴藏着无限可能,缔造着草根创业的传奇,让无数创客激情澎湃。但站在产业结构的高度看,生产是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前提,生产制造是价值创造的主流。不论是日益普及的网络购物、在线支付,还是方兴未艾的微商、O2O,互联网只是颠覆了消费和流通,影响了营销和渠道而已。“褚橙”热销,绝对不是光靠互联网推广就能成功的,根本上还在于企业家不辞古稀之年扎根农村山野,与农民一起钻研技艺辛勤劳作而实干出来的。那些看似一夜成名的行业大佬,绝非“一招鲜吃遍天”,无不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产品质量为根本,在生产、制造、创新各环节下了不为人知的苦功夫。舍产品之本逐营销之末,抱着概念盲目跃进,产业升级就会是一句空话。
站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上,需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来洞察时势,也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来谋划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弯道超车,根本上还是要聚精会神干实业,走技术尖、质量精的路线。摒弃浮躁功利之气,静静地做好一个个小的零部件,直到臻于极致。这样才能在这个“每一个个体的世纪”里,以互联网作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创造更大奇迹。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