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管理 > 正文

跳出旧思想的边界,运维的本质是什么?| DevOps 运维

2018-02-07 09:58:40  来源: 高效运维

摘要:本篇是上一篇《为什么 CMDB 大部分项目都是失败的?| DevOps 运维》的延续。很早之前,我提到过,运维的本质其实是在做交付,没有做到面向用户的交付,不是好运维,也不是一个好 IT。
关键词: 边界 本质 思想
如图:
 
\
 
可视化
拒绝碎片
服务与价值
IT系统的ERP
从交付的目标来看,一定是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去走的,这个是从IT交付链的角度来分析,也就分析出IT自动化应该覆盖的范围了,公式如下:
 
IT自动化 =
 
DevOps 自动化或者持续交付自动化 +
 
Ops 自动化( Application Ops + Platform Ops + Infra Ops)。
 
为什么把 Ops 自动化独立?全都是因为 Ops 的场景非常特殊,很多是运维独立完成的,他覆盖了更多的一些运维资源、变更能力。
 
其中大部分能力是和研发、测试无关的,比如说应用的上线、扩容、迁移、切换;平台运维对应 PaaS ;基础设施对应 laaS 等等。
 
\
 
一、DevOps 自动化或者持续交付
 
DevOps 自动化,可以认为是从应用的角度,构建一个安全、快速且可持续的变更过程,这个地方包括版本发布、升级、回滚等等,当前业界最佳标准实践是持续交付。
 
持续交付可以说 DevOps 的核心工程实践,也是精益企业的核心工程实践。
 
构建一个完整的持续交付自动化平台,需要看到完整的能力框架。
 
当前我在 DevOps Master 培训班讲授的持续交付课程里面,提出了以下【持续交付屋】模型:
 
\
 
目标是打造一个全自动化部署流水线,完整的整合构建实践、持续审查、测试、持续部署和反馈整个过程。
 
基于这个流水线自动化的能力目标,需要提供三大管理能力:平台管理、能力管理、管理过程等等。
 
平台管理,需要提供标准化的持续交付平台,对应企业的每个业务提供交付流水线。可视化平台和监控平台分别是数据分析平台和监控平台,从业务质量优化和问题驱动两个层面来确保流水线的变更情况。
 
能力管理,提供了八大能力管理,这个能力管理的成熟度水平,决定部署流水线的水平。
 
管理过程,部署流水线打通公司部门墙,需要文化的支持、需要持续改善的机制、也需要有灰度实施的策略,从而取得突破。
 
二、如何打造持续交付流水线
 
打造持续交付流水线,我们过去的运维平台建设思维都要发生变化。过去各自独立建设的平台现状,都需要变化成以应用为中心的建设思路,详见《为什么 CMDB 大部分项目都是失败的?| DevOps 运维》。
 
基于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才能打通整个交付过程。
 
很多运维在做自动化平台的时候,非常独立,忽略了早期的过程,运维应该走到前面阶段,去看如何做好系统的标准对接点。
 
Jenkins 那边提供提供的维度,应该自然的保留到运维的平台中来。
 
\
 
其实一个很强的持续交付能力,是可以量化的,是需要把这个能力直接映射到一些IT管理维度上,同时提出明确的阶梯管理要求。如下图:
 
\
 
三、运维 Ops 自动化
 
Ops 自动化的过程可以算作一个独立的过程,比如说配置管理、IaaS、PaaS 层的服务管理、应用层的运维自动化管理(迁移、容灾切换)等等,简单的应用持续部署不足以覆盖运维自动化所有。之前谈了很多,这个地方不讲了。
 
如何在企业里面实施一个成功的交付?是否有标准可言?
 
这个在一些场合不断的反复讨论,因为涉及到 DevOps 实施的问题。其实在组织里实施一个系统工程,要么顺序工程,要么并行工程。
 
顺序工程就是把最重要的先做了,单点突破;并行工程就是让大家都动起来,一起参与,但这个依赖全局的组织动员能力、文化、执行力等等。我建议的顺序导入路径图:

\
 
四、度量交付的指标
 
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交付的核心度量,一个好的交付应该关注哪些指标?
 
•(全局/核心)Cycletime/LeadTime。
•(全局/核心)交付频率
•(全局/核心)服务恢复时长
•(全局/核心)变更失败率
这个指标也是和 DevOps 每年的规划指标是一致的,这个指标是很好精确理解的,和行业是无关的。
 
运维必须要关注端到端的交付能力,端到端的自动化能力需要运维对开发、测试的能力足够的了解,需要对运维平台的整体规划与设计,需要的是运维管理平台的开放和集成能力。
 
一定要放弃对运维自动化在工具层面上的认知,跳出之前的思维边界。面向交付是运维自动化的新思维,你同意么?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