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是一个能将猪都能吹起来的风口,那么下一个风口无疑将是物联网。
对于发展速度日趋缓慢的运营商来说,物联网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出口。根据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预计,2016年国内物联网行业整体收入将超过一万亿元。
当然对于运营商发展物联网也有一些挑战和不同的声音出现,这些才是更应该注意的。
也要兼听不同的声音
尽管运营商对物联网如此火热,也有泼冷水的声音,独立研究机构New Street Research合伙人安德鲁·恩特威斯尔指出:“物联网不会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收入流,而且5G和物联网也并非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物联网会提高运营商的利润,但是有限。而且随着物联网卡增多有可能还会造成信令风暴,造成网络瘫痪。甚至如果管控有问题,不慎流入大众市场,那么还会造成减收。”
毕竟物联网在商业环境中并不是一个产品或者一门技术,而是涉及多各产业链,因此要实现规模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并且多久能产生规模以及规模化后多久能产生收益也是一个挑战,另外,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从何开始如何介入到物联网的产业中也显得比较盲目。
不管这个冷静的声音如何,国内运营商以及厂商已经动起来了。
中国联通:侧重窄带物联网(NB-IOT)
为了拓展物联网广阔的蓝海市场,中国联通已将物联网列为三大创新战略之一。
下一步中国联通将全面加快沃4G+业务发展,助推窄带物联网技术,给未来的智慧家庭、智能制造提供网络基础。
其实在去年7月中国联通就率先在上海完成了基于NB-IoT的智能手表、智能停车等的样板展示,由此开通了全球第一个4.5G NB-IOT技术样板点。
在刚刚过去的6月,NB-IoT(窄带蜂窝物联网)标准获得国际组织3GPP通过,标准化工作的完成,意味着NB-IOT 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
日前,中国联通集团客户部总经理田文科曾公开表示,中国联通今年计划在超过5个城市启动基于900MHz、1800MHz的NB-IoT外场规模组网试验及业务示范。并且计划于2016年底或2017年初推进重点城市的NB-IoT商用部署,2018年则将开始全面推进国家范围内的商用部署。
另外,除了关注NB-IoT技术外,中国联通同时也在关注采用未授权频谱的LoRa技术。
中国移动:车联网是主要发力领域
在昨天举行的GSMA全球终端峰会上,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也指出运营商具有做好“万物连接”的天然基因,拥有做好“连接”服务的深厚基础。2020年的目标是实现50亿的“大连接”、1000亿元的物联网收入规模。
为此,中国移动正在携手产业链,共同构建了“NB-IOT/5G网络演进”、“IoT开放云平台”、“智能IoT终端”的技术体系,用以支撑自身“50亿大连接”的目标设定。
据李慧镝介绍:中国移动在万物互联产业的主要环节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在网络层,中移动的物联网公共服务网络正式商用,物联卡用户发展突破1100万户;在硬件层,加强自主模组研发,推动自主品牌车机与OBD终端的发展。在平台层推动自主研发、物联网开发平台OneNet;在应用层,“和生活”的应用目前注册用户达到1亿户,“和教育”接入用户达到7000万。
“下个五年,物联网将成为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移动将在确保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李慧镝说。
中国移动预计到2020年车联网规模会达到4000万,市场产值1200亿元,所以车联网是中移动主要发力的领域。
中国电信:打造四个层面的物联网整体视图
中国电信表示,2016年将物联网业务纳入战略基础业务,实现物联网用户净增1200万的目标。“将全面布局物联网,拓展新市场,将把这一全新的蓝海市场作为中国电信全新的战略性基础业务开展规模发展,力争3-5年拓展出规模可比肩传统移动业务的新市场。”
中国电信将通过搭平台、做专属产品、促进上游产业成熟以及聚焦重点行业等方式为做大物联网产业。
因此,中国电信的物联网策略主要是以业务场景驱动,打造“云、管、端”为基础的物联网整体视图。
而整体视图分成四个层面:最上面是应用层,将物联网业务以场景分为小流量、大流量、低时延、高可靠及标准化五大类应用;第二层是云层,以云为基础实现业务数据云化和体系生态化;第三层是管道层,通过窄带网络、宽带网络、V2X、工业以太网以及传感网满足五大类应用对管道的需求;最下面是终端层,重点完成通信能力增强、传感精度提高、处理能力提升和整体成本降低的目标。
在最下面的终端层,中国电信表示将通过先发订单后后生产的承销模式来做大产业,力争2016年全年销售1000万台以上的物联网终端。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