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猪也能飞。”
过去20多年,凭借中国全球最大的人口红利,搭乘互联网技术的快车,互联网虚拟经济成为中国商业创新和资本市场最大的“风口”。
不断出现的互联网细分行业大规模重组并购,几大集团割据为王的稳定局面逐步形成,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显示出消费互联网发展已经达到顶峰状态。
伴随“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成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必将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变革,产业互联网、物联网蓬勃发展的黄金期正在到来。
实体经济替代虚拟经济,成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最好、最大、最久的“风口”。
1、消费互联网红利尾声
在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中,层出不穷的互联网经济形态和新模式,基本围绕人类的消费而建立,以消费者为服务中心,以提供生活便利为主要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和手段对商业行为进行互联网化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重点包括信息消费、商品消费、服务消费,被称之为消费互联网时代。
消费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眼球经济”和“流量经济”,表现为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有效信息来获得流量,以用户流量来换取金融资本,最后通过广告、电商、抽成、游戏道具等流量变现的形式来实现盈利,流量和入口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互联网产品转换成本低,难于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呈现全面竞争的态势,占领市场往往只能靠价格战,因而基本都陷入了巨额补贴、激烈混战、长期亏损的“囚徒困境”。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并购呈现井喷态势,各个细分领域兼并收购事件频频发生,众多老对手摇身一变成了新盟友,特别是一些细分行业的第一、二、三名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和战略联合谋求实现盈利,使得各个细分市场逐步形成一家独大或者两强争霸的相对稳定局面。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互联网行业并购宣布836例,环比增长54.24%,披露金额共518.69亿美元,环比增长197.38%。据清科集团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并购案例为260起,同比增长126.1%;披露并购金额的案例数123起,规模达1108亿元,同比增长400%。
滴滴兼并快的之后与优步中国合并,58同城投资收购多个细分领域企业后战略入股赶集网,美团与大众点评抱团取暖成为国内最大的O2O公司,优酷土豆先行合并最后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携程与去哪儿实现战略合并后入股艺龙,蘑菇街和美丽说合并成为第四大电商平台。
互联网巨头纷纷凭借流量、资金优势跨行业收购细分市场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产业布局,2011年以来,BAT花费4000多亿人民币投资并购300多家企业,从而分别形成以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为核心,横跨搜索、电商、社交、内容、游戏、金融、安全、应用分发、本地生活、旅游、和视频、文学、团购、教育、物流、智能外设等诸多领域的生态体系,垄断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半壁江山,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伴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高,互联网用户数同比增幅已经下滑至个位数,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有限,消费者在网络上的行为习惯也趋于固定,消费互联网细分市场增速逐年下滑到了30%以下。
由于互联网巨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重新创建一个大的用户群比过去更加复杂,移动端的技术开发也比web端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消费互联网产业的投资吸引力在快速下降,互联网创业项目和公司的风险投资越来越难,投资人开始从消费市场向企业市场转移。
一切迹象显示,互联网经济的消费红利时代接近尾声。
2、产业互联网大幕开启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延伸,互联网对企业的影响从贸易端向生产端渗透,生产端的采购、制造以及供应链管理都出现了互联网化的倾向,产业互联网的大幕正在开启,B2B和智能制造成为市场的新热点,互联网系统替代原来的IT系统,工业4.0替代原来的自动化,工业品垂直电商领域替代原来的贸易管道。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持续突破,语音、图像等都有望成为交互入口,普适计算、泛在网络、智能装备进一步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将进一步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也将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刷脸支付、无人驾驶成为可能、精准制药和治疗、智慧安防、因材施教、智能家居、无人工厂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在以个人为主要用户的消费互联网市场趋于稳定与饱和的同时,以企业为主要用户的产业互联网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互联网的应用层面向网民个体到面向企业的拓展,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跃升,标志着互联网技术演进和互联网化深入进入了新阶段。
在创新技术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连接和聚合,对涵盖设计、研发、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造,重新构建企业供应链体系、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对外协同交互和融资方式,将不断打破产业的栅栏和篱笆,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提升“互联网+”在推动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上的核心地位,创造出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与强调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消费互联网相对比,产业互联网更强调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个性化的设计与制造、各个产业间的协同提高效率和大规模应用智能设备并共享信息,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提高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增强经济运营的整体效率。“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常态,“互联网+”成为所有行业创新与转型的一种化学公式。
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互联网+”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产业互联网将进一步蓬勃发展,相关产业欣欣向荣,技术体系日益完善。
摩尔定律推动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虚拟现实、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服务、新材料等各细分领域技术不断升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互联网+”专业服务商快速崛起,各种创业生态及孵化器纷纷崛起,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股权投资、业务合作、战略联盟、人员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创新融合。
正是产业互联网的到来,使得消费互联网时代濒临死亡的传统企业迅速成为了市场的新宠儿。传统企业收购整合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收购整合传统企业,无不显示出互联网经济正与传统经济步入相爱相生的热恋期。通过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消费体验,呈现出双赢的良好局面。
比如,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银泰商业、并最终与苏宁云商通过双向持股达成商业领域的重磅战略合作,京东为了生鲜落地战略收购永辉超市控股权,小米公司为弥补内容短板战略投资爱奇艺和优酷土豆、为推广智能家电战略入股美的集团,视频生态企业乐视全资收购手机酷派、电视VIZIO、入股TCL,互联网金融平台东方财富收购同信证券,互联网家装齐家网入主海鸥卫浴,宋城演艺全资收购视频直播六间房,青岛金王收购互联网+化妆品品牌管家悠可等等。
3、传统经济是万物互联主角
如果说在消费互联网阶段,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载体、网民是驱动力、互联网企业是主体的话,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阶段,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是载体、市场是驱动力、实体企业替代互联网企业成为主体,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行动中将发挥开拓者作用,但是传统企业才是最终最大程度享受“互联网+”成果的收割者。
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必将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构建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产品、新形态、新模式,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新的增长动力,最终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和以传统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之间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革命、颠覆、淘汰、替代是主旋律。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竞争,也不再是简单的协作,而是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互相渗透、既竞争又协作,渗透、融合、重构、合作将是主旋律。
由于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互联网行业巨头在产业互联网中并无明显的优势,他们过去的客户积累和运营经验主要集中在个人客户,在向产业互联网拓展过程中优势已不再明显,传统企业必须在互联网+阶段发挥主力作用。
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业务体系进行改造,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提升运营效率,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为主要标志。
其次,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价值观与传统经济进行融合,推动经济形态创新,提升供给质量,改善消费体验,以在线实体经济为主要标志。
然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方法来彻底重构、精准匹配供需关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世界的供需模式,形成新的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释放个体价值,实现闲散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全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以共享经济为主要标志。
未来,随着万物互联时代到来,所有经济和行为都将体现为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经济都会传统产业化,传统经济都会互联网化,不再有互联网经济和传统经济之分,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生产、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数字化生产、满足个性需求的定制化生产彻底改变整个世界的生产模式、供需关系和运转方式,以工业4.0人工智能为主要标志。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uh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