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规模的智能家居市场是怎么形成的?
千亿级规模的智能家居市场是怎么形成的?
2017-05-23 09:28:39 来源:亿欧网抢沙发
2017-05-23 09:28:39 来源:亿欧网
摘要:智能化在近年来已成为了家居企业发展的主基调之一。本文旨在解答三个问题:①智能家居近千亿的市场是怎么形成的?②为什么开放性和协作性是智能家居市场取得发展的必要因素?③目前我国的智能家居行业正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关键词:
智能家居
日前,2017年ISH China& CIHE——中国国际供热通风空调、卫浴及舒适家居系统展览会(中国供热展)在北京启幕。中国商报记者在展会现场发现,智能化毫不意外地成为主基调之一。
正如一位企业高管所说,行业内企业已经从过去的堆砌硬件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单个产品智能化的背后,以一个控制中心(电视遥控器、手机终端等)控制家中所有的家电产品(电视、电饭煲、冰箱、空调、热水器等)成为可能。这样的智能家居模式也孕育着更多的经济增长潜力。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生态图谱2017》,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由硬件(智能家电、安防控制设备、智能家具等)、软件系统、云计算平台构成的家居生态圈,通过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生活服务。
上述报告指出,如果对智能家居产业链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智能家居是一个整合性的行业,参与方众多,有提供软硬件技术支持的厂家,比如谷歌、百度、阿里等;有智能家居产品厂商,有家电企业、照明安防企业等;有平台企业,苹果、华为、阿里、京东、微软、亚马逊等众多创业公司。此外还有提供整体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集成商等。
目前出于自身利益和业务角度来看,智能家居行业的入口有电视、手机(苹果Homekit、华为hilink,以及众多APP)、音箱(亚马逊Echo音箱)等。5月18日,在小米手机和APP之外,小米生态链产品使用接口介入小米电视。其中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APP,手机成为智能家居的最大入口。
甚至对于一些试图建立以厨房为重点的企业来说,冰箱也是其智能家居的中心,比如美的、京东。近日京东对外宣布,京东智能冰箱即将上市,在京东的构想中,冰箱将成为家庭的食品健康与服务中心。此前海尔、美菱等已有类似探索,以冰箱为入口,延伸向生鲜蔬菜以及其他服务。
这些企业及其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探索构成了智能家居近千亿级的市场。来自同花顺的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2015年为431亿元,同比增长41.80%,2016年660亿元,同比增长53.10%,2017年预计为988亿元,同比增长49.60%。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增长速度上,我国的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都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在这样一个整合性的千亿级市场上,企业要想做好,开放合作是唯一的出路。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表示,家电企业无法成为平台型企业,所以企业应保持开放协作,积极融入智能家居平台建设。
从家电企业的合作来看,海尔通过硬件、软件及服务接口与微软、华为、魅族等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美的完成了与京东、阿里、小米、微信等系统云平台及底层协议的对接,TCL与中国电信、罗格朗、美的智慧家居、Wulian等达成不同层面的智能家居合作。
此外,其他企业也在寻求合作。据中国商报记者初步统计,目前智能家居领域存在众多联盟,比如行业企业自发发起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工信部与海尔、京东、大唐、硬蛋、百度、联想等打造的中国智慧生活产业联盟。
发起方也遍布产业链上下游,比如协议方的ZigBee联盟、WiFi联盟、Z-wave联盟等,平台方的华为HiLink、阿里物联平台、京东智能云、苹果的Homekit等,此外还有中移动搭建的数字家庭联盟等。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企业在智能家居上的合作是排他性的合作,其开放也是相对的,整个行业的开放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让消费者满意的程度。在这一个又一个联盟与平台上,存在着部分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贯通,但是产业横向的合作,由于长久以来的竞争关系并未实现。
有智能家居领域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时,感到备受掣肘,因为这些企业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你选择了跟这一家企业合作,别家就不可能了”。而且哪怕同属一个联盟,企业间能够实现全部数据与信息共享的也很少,有家电企业智能家居领域负责人表示。
这样半开放的现状限制了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了智能家居的市场接受度和普及程度。有消费者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其家中安装了智能照明、智能音箱、智能空调、智能电饭煲,分属不同的品牌,需要下载不同的APP控制。上述智能家居负责人也表示,其曾为了研究智能家居产品而下了家中所有产品的APP,总共十几个,使用体验非常差。
曾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智能家居产业规模将达到620亿美元,届时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1396亿元,较2012年增长近10倍。如果进一步突破发展障碍,这一数字相信很可能更高。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uh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