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千里AI,始于足下

2017-11-03 10:16:29  来源:中国IDC圈

摘要: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造工具超越自身的历史。在这条跑道上,几乎所有的工具都在单项能力上超越了它的创造者。如今,经过60多年演进,一项颇具颠覆能力的工具——人工智能(AI)实现了从幕后走向台前。
关键词: AI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造工具超越自身的历史。在这条跑道上,几乎所有的工具都在单项能力上超越了它的创造者。
 
  \
 
  如今,经过60多年演进,一项颇具颠覆能力的工具——人工智能(AI)实现了从幕后走向台前。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
 
  站在这一新起点上,我们难以想象将来的世界会怎样?《科学》杂志曾经预测,到2045年,全世界50%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在中国,这一数字是77%。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世界中,房间里每一个设备都能听会说;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个机器人或者虚拟老师来帮他学习、陪他成长;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个可以达到医院专家水平的医生助手;因为无人驾驶,人们不需要停车,城市不需要红绿灯……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有声有色,在一些领域被认为能和发达国家一较短长: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
 
  可以说,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当前的人工智能热潮,我们要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去除各种“虚火”,尤其要避免此前互联网、云计算等发展过程中一窝蜂“逐热而上”或是以资本砸出“风口”的短期逐利行为。批评意见认为,国内的人工智能领域“虚火”太盛,包括自然语言理解在内的核心技术仍没有解决,产业界就急于赚钱、过度跟风。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目标被划分为“三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在多领域取得引领性研究成果。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形成较为成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占据人工智能科技制高点。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发展人工智能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按照“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进行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c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