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放置类的手游非常热火:《旅行青蛙》( 原名:旅かえる)。只要“主人”帮小青蛙收拾好行囊,青蛙就会主动出门旅行、结交伙伴、邮寄照片或明信片,旅行回来后它会呆在房间里写信、看书做个“宅蛙”。游戏中,青蛙的行为(出门、交友、拍照等等)和玩家没有直接关系,玩家无法控制青蛙具体做什么,只能通过提供一些必要道具来影响青蛙的行为。
小青蛙特立独行、来去无踪而又“萌”气十足,赢得了不少玩家的喜爱。玩家只能默默地接受它的“任性”,为它准备食物、打包行礼,由着它随性而去,随遇而安。
旅行的青蛙基本不受用户控制,用户无法对青蛙传达明确的目标和命令,这使得这款游戏更接近饲养真实宠物的感觉:用户不得不耐着小性子,为小青蛙打点好一切,提供各类道具,以满足宠物的各种需求(例如在行囊中提供“灯”的道具,可以提高青蛙旅行后回程的速度,避免迷路)。作为“蛙奴”的用户对青蛙的影响力很小,但却带来了非常有趣味的交互感。
不过,能让用户保持高“情商”、温柔以对的也只有小青蛙这样的虚拟“萌物”了。在CES中,那么多推陈出新的智能产品,可就不能那么任性了,它们需要多一点“情商”。
虽然,“情商”一词在管理界存在很多争议。目前一个比较公认的认定是:情商是智商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属于智商的一个分类;并且,人的情商不能独立于智商而进行评估和探讨。对情商理论的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撇开那些纠缠不清的理论观点,我觉得:既然服务于用户,那么“智”能产品还是需要多一点“情”商的。
1、对于智能产品的“情”商,要能够探明“情况”、适应环境。
“智能”首先要体现在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上。
例如CES展出中的各类自动驾驶的工具(汽车、平衡车、快递车等等),采用视频采集、雷达探测、激光测距、定位等多种传感技术,通过智能深度感知周边的行车环境,“嗅探”危险并时刻做出行车调整。面对动态的应用环境,产品需要具备一定的获知变化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当然,适应性并不是无限的:这里所指的变化是指在一个限定范围(场景、区域)内可预测、可识别的环境变动,产品行为的调校是局限于一定的应用范围内的。
2、产品的设计目标符合“情理”,自动化地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作为智能终端,其存在的本质就是要解决用户的某一类具体问题:交通/运输工具解决人或物的异地运送、信息工具实现用户上网、健康用品提升用户身体素质和状态,家居用品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产品要能够抓住消费用户的痛点,通过系统化的设计解决问题。
Segway的智能旅行箱,解决了旅客提箱之苦。它能够自动跟随在用户身后,也可以在身前行进,防止跟丢。同时,它的自平衡功能,可以自动适应路面上的小坎坷,避免跌倒。
Laundroid 的叠衣柜子(Folding Bot),解决了洗衣后的烦恼。它能够自动折叠各类衣物(衬衫、裤子、内衣等):只要把晒干衣物(一次30件左右)放进柜子下方的抽屉中,柜子就能自动将它们折叠好,并(按家庭成员)分类存放在柜内的隔板上。
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少智能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并不顶尖,相比自动驾驶的智能来说低了不少。然而,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小”聪明,解决令用户头疼的问题,虽然那可能只是个小问题,但它们操作务实,契合客观环境,并能满足带一点感性的理性需求,足以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3、让能力融入“情景”,理解并帮助用户实现应用目标,处理可以预见的意外。
很多智能产品具有很强大的计算能力,产品的开发者也做足了“功课”,经过了反复调测和使用场景模拟,使得产品比用户更了解使用的过程,设备可以完全自动运行,以达到无人管理、无人干预的方式运作。
但产品不论如何的智能和自动化,总该由用户来决定最终如何使用。
如果“客厅”里的客人打翻了茶杯,而此时的家政机器人依然只是在“餐厅”自动打扫的话,则显得很不“聪明”。在这个时候,需要机器人能够敏锐地探知家中的一些意外情况,并进行处理;或者由主人打断其例常任务,指示其优先进行一些紧急处置。
基于目前智能产品在计算、感知能力上受限的情况,“智能”起码应该体现在能够由用户终止部分工作进程,并进行新的任务编排。
要实现用户对产品应用编程(修改或定义新的使用方式或流程),一方面,需要更直接的交互方式更直接。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能够使得产品和用户贴的更近,减少用户的精力投入,更快速、方便地开始执行新的任务。
人与设备的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就是从“人适应设备”到“设备适应人”的演进方向:用键盘在“DOS”系统的提示符下输入指令->用鼠标在Windows系统中点菜单->在手机或平板的触控屏上戳戳点点,实现信息输入->通过手势、语音、眼球转动等方式与智能设备交互。
在CES上的某些智能购物应用中,依然需要用户拿着手机或者Pad进行选购并虚拟出佩戴场景。这样的商品挑选一定会让用户非常容易疲劳,这种体验难免会成为应用推广的巨大障碍。
另一方面,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用户、或者对于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其处理的方式和过程都会有巨大的差别。和用户亲密交互,是探知并总结用户行为习惯的有效方式,使得产品可以更“优雅”、更主动地解决问题。
智能产品要能够接受用户的适当干预,对用户的意图和偏好“敏感”,在与用户的对话中不断优化的自主行为策略,按用户能够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产品设计的)进行处理,这样才是高“智能”产品在与环境、用户交互中高“情商”的表现。
显然,产品需要多方面的信息技术支持,才能做到见人通“情”交互,遇事酌“情”处理。除了少数一些大型的智能设备外(例如:汽车、摩托车、机器人等等),很少有智能产品能够具备所有高情商所需要的技术功能:丰富的感知能力、智能的交互接口、强力的计算能力、稳定的软件系统等等。
对于在CES中那些体积较小、电力有限(电池供电)、交互途径单一、计算能力不足的智能设备来说,显然就需要在物联网边缘网络中构建“互服务”的生态环境,来支持它们的智能化运行。
1、由大量环境传感器采集并公开环境信息,感兴趣的终端可以自由提取并使用。
2、服务平台提供专业的计算能力,帮助终端完成一些复杂的分析工作(例如通过专用服务器进行视频、音频检测,判断环境状态或用户意图)
3、一些基础性应用可以直接提供行业信息,避免一些常用应用数据的重复计算和下载获取。例如定位服务、气象预报、交通信号、电子地图等等。
纵览CES,其中的智能产品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独立产品,很少看到联动的产品组合,或具备云端支撑的。所以,能给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并不多见。
在我看来,应用场景中物联网生态的建立,才能带来真正的智能。各领域智能化的道路还很长,物联网、AI等各领域的信息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融合,才能让智能产品的Demo真正落地成为寻常的物件。
好了,关于“智能产品的情商”就写到这里吧,我要保存稿件后,赶快去看看我的小青蛙回来没有,顺便再采些三叶草、买几件旅行道具,给它下一次出行做准备。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