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加速5G发展正当时,物联网行业显商机!

2018-04-28 10:12:04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

摘要:众所周知,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已成为当下全球竞相追逐的热点,它也正引领着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那么物联网到底是什么呢?
关键词: 物联网
  众所周知,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已成为当下全球竞相追逐的热点,它也正引领着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那么物联网到底是什么呢?
 
\
  物联网指的是什么?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既然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那么互联网的发展必定会对物联网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关于加速互联网的长远健康发展,国内三大运营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这三大运营商做了哪些努力呢?

  国内三大运营商为推动物联网发展所做的尝试:

  物联网包含三大要素: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以下是三大运营商在网络层面上为物联网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联通:目前正在逐步推进2G网络减频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短时间内直接关停,而是将引导2G网络用户转变成4G用户,通过各种优惠措施使2G用户的服务不受影响。中国联通今年结合发改委和工信部重大专项,拟在北京、天津、杭州、成都等16个城市开展5G试点。

  中国移动:筹划关闭2G网络。4月25日在京举办“5G联合创新中心合作伙伴大会”,三星、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以及电力、交通等垂直应用行业共93家合作伙伴参加。

  会上,中国移动宣布成立国内首个具备基于5G最新标准的端到端能力的开放实验室——5G联创中央(北京)实验室,分享关于5G的创新成果及其进展情况。中国移动表示将在杭州、上海、广州、苏州、武汉五个城市开展外场测试,每个城市将建设超过100个5G基站;

  除以上5个城市外,中国移动还将在北京、成都、深圳等12个城市进行5G业务和应用示范,为5G商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电信:筹划关闭2G网络。中国电信试点城市为“6+6”,其中包括之前已确定的上海、苏州、成都、雄安、深圳、兰州六个城市;此外,中国电信表示还将根据国家相关部委要求扩大试点范围,或将再增设6个城市。

  物联网在中国有何发展前景?

  目前,全球物联网发展的态势十分强劲,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物联网产业已基本涵盖芯片制造、元器件的生产、基础材料的生产、终端设备的制造、系统集成、网络运营以及服务等许多环节。据GSMA预测,到2025年,北美国家的物联网连接将有58亿,而欧洲将会出现近56亿的连接。拉丁美洲将有13亿,中东非洲将有14亿。当然,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亚太地区,这里将会出现109亿的联网设备。

  物联网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6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面对物联网如此庞大的市场前景,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在不断的转型,以期在物联网时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努力追求更长远的发展。

  未来的物联网行业可能呈现的行业区域结构特色: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可能呈现出三大趋势:

  1. 产业发展涉及地域广,热点地区将不断涌现

  包括昆明、宁波、天津在内的众多国内城市将会把物联网产业作为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吉林、湖南、贵州、山西、河南等省,以及合肥、厦门、大连等城市,也在积极谋划本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 二、三线城市纷纷投身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徐州、佛山,以及河北固安县、四川双流县等市县,也纷纷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大力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

  3. 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显现

  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分布已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随着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整合也将随之进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局面也将进一步显现。

  物联网是个拥有巨大潜力的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特色,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物联网的发展!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