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工业物联网将为制造业带来哪些变革?

2018-09-04 17:16:24  来源:OFweek物联网

摘要:物联网发展迅速,而作为物联网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德国工业4 0”、“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说明了各个国家都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希望在工业领域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关键词: 制造业 物联网
  据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基数为200亿台,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54亿台,复合增长率达17%。随着物联网市场不断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

  物联网发展迅速,而作为物联网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说明了各个国家都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希望在工业领域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
  工业物联网将推动经济发展

  工业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制造技术的产物,被众多业内人士称为物联网时代的新入口。曾有专家表示,只要能实现1%效率的提升,就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1%具有撬动巨大经济的魔力。

  在全球铁路货运行业,如果效率提高1%,就意味着节约270亿美元的燃料。

  在全球医疗行业,如果医疗效率提高1%,就意味着节约超过630亿美元的医疗成本。

  全球所有天然气火力发电厂的效率提高1%,意味着节约价值660亿美元的燃料。

  通用电气CEO伊斯梅尔称工业互联网的目标是升级那些关键的工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将给物联网的发展带来巨大变革。

  可见,用工业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将对企业的生产、 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深刻变革,提高生产制造效率,节约能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业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各个各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推动工业体系智能化。而发展智能制造需要借助工业物联网技术将制造业推向数字化制造转型,这一转变,蕴藏巨大市场。

  据GSMA智库预测,到2025年全球的工业物联网 (IIoT)连接数将达到138亿,其中大中华地区的连接数约为41亿,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同时,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工业物联网市场收入的年增长率约为 25%,并且将在 2018 年达到近 3000 亿元人民币(折合 470 亿美元)。这说明了物联网以及工业物联网正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GSMA首席技术官Alex Sinclair表示,万物互联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国在工业物联网方面投入巨大,监控和简化工业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将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工业生产监控 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将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工业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在工业生产过程管理体系的优化,主要分为以下五点:

  企业原料采购、库存、销售:原料供应链管理体系可以应用传感网络技术,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

  生产过程工艺优化: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生产线过程检测、实时参数采集、生产设备监控、材料消耗监测,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流程。

  产品设备监控:将传感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实现对产品设备的使用情况的记录,并且远程诊断故障设备。

  环保监测: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污染源,在企业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实时监控排污情况,并且可以远程关闭排污口,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将物联网传感器嵌入矿山设备、油气管道、矿工设备中,工作人员进入相应场所工作时可以实时监控工作人员的安全状态,实时感知,如有突发意外,可以第一时间解救。

  加强安全建设体系化 提高安全性

  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其安全性都是被人们关注的。近日,由腾讯公司主办、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承办的第四届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在北京召开,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信息师丁宇征表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如设备安全、数据安全、控制安全、应用安全等诸多安全问题。如何快速建立起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体系,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会上,腾讯安全副总裁方斌说到,“工业互联网安全仍是一个相对全新的安全领域,具备高度复杂性和前沿性,单一企业难以提供全链路、全流程、全天候的工业互联网安全能力,开放、共享、合作,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空间新形势下的共识。”

  小结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工业自动化市场,具有人多、大数据、称霸企业增多等优势,但是,工业物联网的大部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国外手中,怎么厚积薄发,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也是我们当下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