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物联网十大应用领域未来如何发展?

2018-09-05 16:08:15  来源:亿欧

摘要:智慧物流是新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的统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各个环节内的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处理等功能。
关键词: 物联网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 IoT ),是新一代信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据统计,2017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达万亿,我国早已将物联网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此,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2018中国物联网应用研究报告》,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出了十大应用领域,分别为物流、交通、安防、能源、医疗、建筑、制造、家居、零售和农业。本文根据各行业应用物联网情况,说明了依托物联网技术,十大应用领域未来如何发展。
 
  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是新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的统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各个环节内的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处理等功能。报告中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分为三个方面,即仓储管理、运输监测以及智能快递柜。目前,该行业的几大应用已全部实现了物联网数字化,未来应加强物流数字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算法实现物流数据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智能交通
 
  交通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智能交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人、车和路能够紧密的配合,改善交通运输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报告中亿欧智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将智能交通分为八大应用场景。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在于增强数据采集多样性,提高系统协同性,降低行业成本,培育更加适合地域与行业的新模式。
 
  智能安防
 
  安防应用于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摄像头进行物体监控。其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智能安防系统,可分为门禁、报警和监控三大部分,行业中主要以视频监控为主。智能安防的未来发展在于提高识别精准度,深挖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发展民用市场,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
 
  智慧能源
 
  智慧能源属于智慧城市的一个部分,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能源领域,主要用于水,电,燃气等表计以及室外路灯的远程控制等,基于环境和设备进行物体感知,通过监测,提升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智慧能源现阶段还在探索商业模式阶段,未来政府应提高政策保障,企业应解决能源设备互联互通问题,同时加快节能设备的更换速度。
 
  智能医疗
 
  在智能医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人为中心。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能有效地帮助医院实现对人和医疗物品的智能化管理。在智能医疗领域,我国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设计多场景应用传感器,挖掘更多的以人为主的医疗场景,同时加快提高医院医疗数字化水平。
 
  智慧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基石,当前的智慧建筑主要体现在用电照明、消防监测以及楼宇控制等,实现设备感知并远程监控等。未来应从建筑内单纯的设备节能,向设备间的子系统协同发展,进而可向不同建筑系统的协同发展。
 
  智能制造
 
  制造领域应用于物联网技术,主要体现在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工厂改造上,包括工厂机械设备监控和工厂的环境监控。目前,工厂数字化水平还未实现,未来应提高工业设备的数字化水平,挖掘原有设备数据的价值,提高设备间的协同能力。
 
  智能家居
 
  物联网应用于智能家居领域,能够对家居产品的位置、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同时根据人的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反馈。智能家居行业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单品连接、物物联动和平台集成。其未来发展方向是自单品向物物联动发展,同时制定行业标准,根据客户需要,个性化定制智能家居产品,打造多个智能家居入口。
 
  智能零售
 
  行业内将零售按照距离,分为了三种不同的形式:远场零售、中场零售、近场零售。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零售领域,主要应用于近场零售,即无人便利店和自动(无人)售货机。通过将传统的售货机和便利店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打造无人零售模式。未来应着重利用获取的数据,通过人、场景等定位,对数据分析后进行用户画像描述,实现对用户的精准推荐。
 
  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指的是利用新技术实现农业可视化诊断、远程控制以及灾害预警等功能。当前,已经能简单的实现农作物、水果类以及畜牧产品的监测,未来发展应降低系统解决成本,着重获取农业数据,培育市场,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
 
  我国是较早布局物联网的国家之一,物联网产业规模近些年来持续增长,同时在关键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物联网是一个大的产业,涉及了方方面面,物联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作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国家,有望在这新一轮的世界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赶超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