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多方寻路RFID酝酿突围

2009-06-09 20:14:17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摘要:旧有的顽疾,加之金融危机的侵袭,似乎预示着迟迟未能走向成熟的中国RFID即将夭折。而产业振兴政策、国家支持计划以及各方企业的积极策略,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RFID产业的一线曙光。
关键词: RFID 酝酿突围

  RFID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和变革力的高新技术。然而近些年来,中国RFID市场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迅速井喷。倒是由于RFID与商业和经济紧密相关,在当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下,RFID产业从读写器到标签领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6 月3日,由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智能卡与RFID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序幕。在开幕式当天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北京)RFID国际峰会”上,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RFID产业联盟理事长张琪发布了由中国RFID产业联盟与计世资讯联合主编的《2008年度中国RFID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RFID市场的增速将放缓。

    旧疾未愈 又遭风霜

    “2008年,中国RFID发展已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到应用驱动阶段。”总结2008年中国 RFID产业的发展情况,张琪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RFID市场与应用需求增长稳健,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金卡工程RFID应用试点推动了行业应用不断拓宽,规模化应用逐步形成,促进了国内RFID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发展。

    诚如张琪所说,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RFID产业链,2008年中国RFID产业链各环节——包括射频芯片设计与生产、封装、读写机具、天线、软件/中间件、系统集成、产品测试、频率管理、信息安全、RFID复合性测试,以及咨询培训等信息服务业建设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2008年度中国RFID发展报告》显示,在金卡工程应用试点的引导下,2008年中国RFID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已达65.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4.8%。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RFID产业旧有的顽疾依然羁绊着这一产业前进的脚步。

    “ 这一年以来,我跟国内外RFID企业交流时,大家都感觉全球RFID应用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快速成长起来。”一位企业代表表示,原以为如沃尔玛等大型企业在中国推行RFID应用后,RFID标签成本会降到一定程度,产业也自然会成长起来,但企业投身于这个行业后却发现,市场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快,众多 RFID企业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前不久,记者曾对中国RFID用户和潜在用户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标准缺位、成本过高,以及对RFID应用效果的认识不足,用户普遍担心没有标准的RFID会造成频繁更换设备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而某些不成熟的应用更是与业务脱节,巨额的投入可能回报无期。因此,众多用户对RFID应用选择了观望。

    计世资讯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的RFID产业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国内的RFID企业将更加缺少规模应用机会; 另一方面,在关键技术的开发上,国内RFID企业将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 再者,由于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国外资金回款慢,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运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因素将导致国内RFID企业加紧抢占国内市场,出现恶性竞争。

    对此,《2008年度中国RFID发展报告》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RFID市场的增速可能放缓,市场规模将为70.3亿元,比2008年增长20.6%,增幅下降4个百分点。

    多方聚力 共解困局

    “未来几年,在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的不懈推动下,随着我国RFID相关标准的逐步建立以及行业性规模化应用的不断启动,国内RFID相关产品的成本将不断降低,技术也会日益成熟,产用结合、互动发展局面将会形成。”张琪表示,尽管2009年的增速可能放缓,但在政府和各方的推动下,中国RFID产业与应用必将快速发展,金卡工程也将继推动智能卡产业后,再次催生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RFID朝阳产业。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对RFID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9年年初,RFID被列入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 4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83家国家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名单,基于RFID技术的四川生猪产业射频识别技术应用项目被纳入首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名单; 几天后,国家金卡工程RFID互操作检测中心宣布成立,以确保不同厂商提供的RFID设备、软件及RFID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本届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处长吴钰、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处长曹学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赵锡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主任马虹副均表示,国家各有关部门将通力合作,继续给予务实的支持,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新举措。

    据透露,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都将加大对RFID应用试点的推进力度,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则计划整合现有的智能卡体统,并向住房保障、医保、社保等领域扩大应用范围,同时大力推进RFID应用。

    而与会的众多RFID企业,更是依据深入应用的多年实践经验,提出了更加贴近实际业务的成熟的RFID应用解决方案,如上海韩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酒类 RFID防伪应用、深圳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卷烟厂按垛出库及到货扫描系统,以及中国移动和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各自发布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等。

    同时,与会的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的政企代表均响应中国提出的开放原则,表示RFID产业在全球范围尚处于发展初期,国际标准尚未建立,金融危机下互信机制尤为重要,他们愿意在RFID领域与中国开展广泛而务实的互助合作。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与其等待成本降低和标准的建立,不如从实际应用出发,率先在一些对价格有相当承受能力的应用领域内使用; 当价格逐渐下降后,再在其他一些行业普及应用; 届时,标准也自然会随着应用的推广一点点建立起来,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RFID酝酿突围



    聚焦热点 寻求突破

    那么,应用突破的方向又在哪里呢?

    计世资讯分析师指出,由于国际上主要的RFID企业技术研发步伐放缓,给国内成熟的RFID企业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国内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来引导企业基础创新和突破,推进相关技术工程和产品化的发展; 而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的振兴计划,同样有利于我国RFID产业链的发展。

    确实,自4月份以来,国家金卡工程多功能IC卡新型应用及RFID电子标签应用试点工作的启动,使金卡工程建设突破了原来以部门(大行业)IC卡应用和城市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应用领域的范围,迅速扩展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如今,在工农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安全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RFID产业化和大范围的应用试点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外,与会专家表示,2008年以来,在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自动化通关、城市暂住证等电子证照与特殊人员管理、重要商品防伪、特种设备强检、CA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动植物电子标志、食品/药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独生子女(新生儿)及宠物跟踪管理、军用物资的实时跟踪管理、奥运会及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的人员和票务管理,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等领域,RFID应用试点已取得新成效。此外,RFID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业危险品钢瓶、消防器材、军用物资、烟花爆竹等方面也有成功的试点应用。

    本届博览会上,除了传统的物流制造领域,各家科研机构、RFID服务企业更是把重点放到了当前的热点行业。他们的触角不仅伸向了时下热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交通领域,更把RFID引入了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烟酒行业和图书馆等领域。

    对此,业界资深人士认为,RFID技术将在两化融合、促进工业技术改进、拉动内需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电信运营商大力开展全业务经营,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智能卡产业、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和手机多媒体应用的融合互动发展,RFID的产用结合面临新的商机。

    链 接     2009年是金卡工程关键年

    由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智能卡与RFID博览会”6月3日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序幕。

    在谈到金卡工程建设时,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张琪表示: “2008年~2009年是金卡工程承前启后、贯彻落实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颁布的《国家金卡工程全国IC卡应用(2008~2013年)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她认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社会大环境,银行卡应用要努力化解风险、加强安全监管,加强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努力做好与各大行业IC卡应用的结合,为“一卡多用”做出实际贡献; IC卡应用的重点是推行多功能卡,实现“一卡多用”。

    因此,她希望各部门间继续发扬团队精神、形成合力,加快相关标准的研制,力争多功能卡应用试点有所突破; RFID应用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确保健康、有序发展; 要进一步抓好金卡工程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抓好公共平台建设及培训、检测和信息服务业建设; 认真做好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