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跨越昂贵的RFID标签障碍 物联网向高端迈进

2010-01-08 09:55:09  来源:中国信息主管网

摘要:未来10年,“物联网”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借助“物联网”,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

      自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物联网就被业界看作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之后的又一次全球信息产业革命。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把物和互联网相连,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

    未来10年,“物联网”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借助“物联网”,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丰富应用初体验

    图书馆验证、食堂消费、入学通知,甚至乘坐校巴等,只要一张手机卡就能全部搞定。广东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试点的“手机通宝一卡通”服务已经能够实现上述服务。

    “但是,这只是物联网应用一个方面,已经推出的还有手机地铁票、易购卡、有线电视手机支付等等业务。”广东移动有关人士昨日对CBN记者表示,“手机通宝一卡通”是广东移动对RFSIM卡(SIM卡、射频卡、安全卡为一体)技术的进一步拓展应用,该业务包括电子钱包、电子票务、优惠券、身份验证等。

    “目前的这些应用还构不成物联网应用的冰山一角。”广东省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主任李鹰对CBN记者表示。

    促进物流业向高端迈进

    “物联网”的内涵丰富、信息渠道多种多样的特点,使“物联网”的建设不会排斥物流信息平台的百花齐放,而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物流业信息化整合将进入新周期,助推物流业走向高端服务产业。

    “目前,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已进入信息和资源整合周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认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基础性研究和建设后,已经进入一个以整合为目标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单点应用将会整合成一个体系,以追求整体效应,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戴定一认为,物流信息化整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制造企业通过内部信息整合,实现关键业务应用的技术优化;第二个层次是将信息化系统拓展到供应链的上下游,为上游厂商开发采购、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块,同时将下游的分销企业纳入到供应链的一体化系统;第三个层次是伴随着物流产业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快速发展,资源、市场和信息的整合推动了物流信息平台化。而“物联网”的兴起将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何应对昂贵的RFID标签?

    虽然以RFID(射频识别)为基础的物联网可以在物流上有效地降低成本,但电子标签本身的成本太高阻碍了物联网的普遍应用。事实上除了RFID标准统一的问题外,物联网的实现还有待于RFID标签的成本下降。

    众所周知,RFID技术在物流上降低成本的效果非常明显。正基于此,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麦德龙最早开始应用RFID技术来管理商品的库存。

    实用商业情报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囤积在供应链中的商品价值高达400亿美元,RFID能够将库存降低25%。宝洁公司供应网络创新业务主管也曾表示,若能及时补货,脱销产品每减少10%~20%,年销售额就能从4亿美元提高到12亿美元。李鹰也表示,广东省物流龙头宝供物流应用RFID技术后,货物进出仓库的效率提升了90%多。

    但是,当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要求所有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必须都贴上RFID标签时,很多中国企业都不知所措。其中的主要原因是RFID标签太贵。波士顿ARM市场研究中心预计,仅仅是为了满足沃尔玛的要求,普通消费品的生产商将要花费130万~230万美元来实行RFID标签。

    一位RFID行业人士透露,目前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为20美分。RDIF标签生产商美国Alien科技公司表示,只要年生产量超过100亿个,标签成本就能降到10美分以下。这样的价格对于汽车、冰箱、电视、手机等商品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于灯泡、牙膏等低价商品来说,成本无疑太高了。

    李鹰指出,成本问题是一个两难问题,成本太高,应用压力大,成本压得太低,制造业又失去利润。目前,RFID和物流相关成本,只能通过整个供应链去平衡。但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供应链低端环节,处于成本控制非常被动的角色。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