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全流程RFID建构 让你放心吃肉

2010-05-27 11:01:48  来源:计算机世界

摘要: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加工环节的特点选择相应的RFID标签和RFID读写器。UHF频段电子标签用于仓储原料及成品追踪;HF频段电子标签用于生产过程流程加工环节状态标识和信息存储
关键词: 物联网

  可能您天天都在吃肉,但是您不可能想象出肉制品加工有多么复杂。前期的剔骨分割、腌制、搅拌、充灌等流程环节,加上后期的切片、包装等离散加工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可能发生质量问题。怎么监控?RFID在这个领域早已不是新鲜技术,但要在全流程上采用RFID技术,以保持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和质量追踪的不间断,是这类应用的难点问题。
  我国是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但在世界肉制食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却很低,其重要的原因就是食品安全缺乏保障。造成肉制食品安全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工业化的发展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肉制食品多要通过复杂的供应链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肉制食品在供应链中常会使原料改变性状,而难由成品辨别原料品质;加之多层次的加工及流通环节,都对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影响。由于目前国内应用RFID技术对肉制品供应链追踪管理仍处于尝试阶段,多为某个或某几个环节的应用,还难以实现对整个食品供应链全程追踪、追溯,但可以先实现肉制品企业内部可追溯管理。
  全过程都要管
  传统肉制食品安全管理,普遍采用终端产品检验方式,缺乏对供应链过程各环节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为了从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法规订立和系统建设方式,建立起各自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和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管理要求,对于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任何指定环节,具备相关信息追溯能力。具体对肉制食品来说,主要是实现饲养、屠宰、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监控、追踪,实现可追溯管理。我国政府也从2004年开始以肉制品行业为试点,从源头饲养环节开始着手,建立生鲜肉和肉类制品追溯管理制度,并尝试建立相应的安全信息平台及管理系统。
  肉制品加工属于离散与流程加工的混合,其中前期的剔骨分割、腌制、搅拌、充灌属于流程加工环节,后期的切片、包装等属于离散加工环节。离散环节的物料、半成品都有明确的单元或包装,便于加贴RFID标签直接追踪;流程环节涉及原料的混合及性状变化,不能对原料、半成品个体进行明确区分,因此无法用RFID标签直接对物料个体进行追踪,如何在流程环节上应用RFID技术,以保持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和质量追踪的不间断,是实现这类应用的难点问题。
  多种RFID 因地制宜
  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加工环节的特点选择相应的RFID标签和RFID读写器。UHF频段电子标签用于仓储原料及成品追踪;HF频段电子标签用于生产过程流程加工环节状态标识和信息存储,流程环节标签可重复利用;固定式UHF频段RFID读写器用于出入库信息采集;手持式UHF频段RFID读写器用于库存管理信息采集、出厂信息写入;固定式HF频段RFID读写器用于生产过程流程加工环节状态追踪管理和信息采集。
  在原材料出入库、库存管理、成品出厂等环节,应用空间范围大、追踪对象要求远距离快速识别,可选择UHF频段ISO18000-6协议的RFID标签,对应需要配装UHF频段RFID读写器,但不同场合的安装位置、识别操作特点、识别距离远近等决定读写器及天线具体选择。
  原材料出入库环节只需要识别出入库货物,可在仓库出入口安装固定式UHF读写器,并选择外置大功率极化天线,覆盖出入口空间。
  库存盘点和成品出厂需由人员专门操作,可选择手持式UHF读写器,配合相应的功能菜单进行识别和参数写入等功能。该读写器采用内置极化天线,识别距离近、功耗低、支持电池供电。
  在分割、腌制、搅拌、充灌、切片等中间加工环节,应用空间有限识别距离近,可选择HF频段ISO15693或ISO14443协议的RFID标签,对应选择HF频段固定式RFID读写器。在各生产工艺环节对应位置安装读写器,天线采用内置线圈型天线,符合小空间近距离识别需要,且避免相邻读写器相互干扰。
  在流程环节用RFID标签对物料个体进行追踪,我们采用如下方案:
  从原料起就分成若干小批进行精细化管理,小批可按生产线单位时间投料能力划分,每小批原料对应发一张批次卡(电子标签),其唯一ID对应原料的批次ID。后续环节生产管理人员凭借批次卡,对该批原料进度状态进行追踪,对应采集各批次在不同环节的温度、时间等加工参数信息,采集数据信息记录在批次卡中,最终上传给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每批肉制品加工过程在不同工艺环节,需要采集并记录相应状态和加工参数信息,可以将每批原料对应批次卡(RFID标签)存储空间按工序划分区域,每个区域对应存储某一环节的加工信息,原料加工完毕后批次卡就存储了整个流程全部加工信息,将该批次加工信息上传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对于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信息以及批次卡无法容纳的大量信息,也可以和批次ID对应直接存储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库中。在成品出厂前,从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取必要生产信息,写入成品包装所贴RFID标签用于后序环节追溯。
  攻克三大难题
  编码问题
  当今世界主流的RFID标签编码规范是欧美的EPC标准和日本的UID标准。具体来说,EPC编码长度可以是64位、96位或256位,但都包含统一的四个域:版本号、管理域(对应生产厂家)、类别(商品种类)、序列号(标识单件物品)。UID编码长度为128位,根据需要能够扩展为256、384或512位;它由三个字段组成,依次为:编码类别标识(用于兼容现有的编码标准);某种编码标准的编码内容(用于识别某类商品);唯一标识(用于标识某类商品的具体个体)。
  我国也在肉类食品供应链管理领域推出了一定RFID编码标准,比如针对动物饲养环节电子标签应用的GB/T20563-2006,另外即将推出肉与肉制品RFID追溯技术要求规范,但是在肉制品加工过程还没有相关RFID编码规范,目前可以参照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编码规范进行。
  信息安全问题
  出于对关键生产参数信息的保密,生产过程每批物料加工的参数信息采集和访问需要权限。具体来说,每道工序的管理人员仅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自身权限的参数进行采集或修改,生产过程结束后便失去修改权限仅可查看,对于他人权限的参数无法查看或修改。企业管理层具备最高权限可以查看生产过程全部数据;非管理人员仅可以查看管理系统采集参数和设定参数的对照结果是否合格,无法查看具体参数值。
  RFID技术应用于肉制品加工过程,对工艺信息安全保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RFID标签信息存储和识别,采用完善的数据校验机制和可靠的加密算法;
  2)通过RFID标签标识的唯一性,与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库关联,将加工工艺重要参数采用数据库远程存储而不是在标签内存储方式;
  3)生产信息平台的加工工艺相关信息,采集、修改和访问严格按照设定权限操作,避免数据非法访问和篡改。
  技术配套问题
  肉制品加工环节利用RFID进行信息采集,必须有配套的信息传输手段,比如现场总线通信技术或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可针对现场环境特点选择应用,以保证RFID采集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传给信息管理系统。
  用于肉制品加工过程需要多个不同类型的RFID读写器设备及标签,必须有功能强大的RFID中间件支持,对这些设备进行功能管理、信息过滤、格式转换,最终以统一的接口格式送给信息管理平台处理。
  信息管理平台需要不断接收底层生产环节大量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处理,才能够保证每批制品的生产状态在线追踪、生产信息记录不丢失,所以信息管理平台要满足一定的实时性要求。
  此外,RFID相关设备对肉制品加工过程的蒸汽、油脂等环境因素适应性也必须考虑,外壳需满足较高IP等级要求。
  本文提出了RFID肉制品加工过程信息化和可追溯管理的技术方案,结合业务需求设计了各环节上应用RFID的设备选型和部署要求,研究了应用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RFID技术与精细化管理手段结合,可实现肉制品企业内部可追溯管理,向上游环节、下游环节延伸,进而实现饲养、屠宰、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监控、追踪。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