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6 14:25:37 来源:《求是》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发展物联网,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发展物联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全球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物联网将依托物品识别、传感和传动、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处理、智能物体等技术形成庞大的产业群。初步预测,未来10年,我国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投资将达4万亿元,产出达8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500万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加上良好的产业环境、趋于成熟的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物联网在中国蓬勃兴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我国的物联网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有些地区和部门对物联网重视不够,产业研发和技术应用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物联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缺少起点高、辐射广、带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高效的综合管理平台;三是信息资源共享不够,物联网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比较困难;四是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滞后,不同企业同一技术产品不能互联互通,很难获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规模效益;五是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六是物联网技术适用人才缺乏。
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但总体来看,我国加快发展物联网,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依靠自主创新,就能赢得发展先机,站在世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最前沿。
二、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
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一些重点行业。在能源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以智能电网系统为主,这一应用极大地减少了传统输变电网络的能耗,同时为我国的新能源发电并网提供了合适载体。在交通运输业,物联网的应用集中于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物流系统。智能交通主要以车辆GPS终端和RFID标签、视频、雷达波传感器等为切入点,为车辆提供道路不停车收费服务、动态交通信息、位置导航信息服务、车辆与道路的协同信息等服务,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现有交通状况。智能物流是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为载体,以物流电子商务为平台,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全过程管理,可以为物流承运方和货主提供实时的交易与仓储信息,从而实现价廉、高效的商品流通。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天津星通联华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地质灾害、水利防洪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系统和桥梁、建筑物安全性进行有效的智能分析监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特征是通过简单劳动实现产品生产。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精准化生产。目前,在一些传统加工制造业中,物联网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精密仪器制造和自动化生产中。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在医疗领域,生命健康管理系统将人体生理指标通过物联网技术定时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据此再给客户提供健康提示。借助物联网,还可以在医院建设无线医疗监护系统,对病人生理参数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和分析,以低廉的成本实现监护功能,有助于实现由传统集中医疗模式向分布式医疗模式的转变。
三、对加快发展物联网的建议
物联网是应用性技术。现阶段,我们应抓住战略机遇,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使用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快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
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着两头弱、中间强的问题,即传感器、芯片技术弱,市场应用强,数据融合分析智能化弱。对此,我们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物联网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努力攻克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积极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集成国外先进技术和优势产品,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注重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都以各地的研发基地为纽带,带动周边发展并形成相关产业群。在此格局下,我们要尽量杜绝各地重复研发、重复建设的现象,注重发挥各区域性产业中心的地域优势。要针对地域特征开发相应产品,例如,在大城市优先开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在滨海城市开发港口和智能物流系统,在南方省市开发洪水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在云贵川省份开发地质灾害检测预报系统,等等。要积极引导不同的物联网企业结合本地区总体产业布局和现有产业优势,优选出技术相对成熟、可尽快形成产品的科技开发项目。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功能。物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在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因此,一方面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强政府引导,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持产业发展活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