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堪忧

2011-08-16 14:48:19  来源:光明日报

摘要:目前,物联网发展仍处在孕育期,概念认识多存歧义、体系架构尚未形成、技术标准有待建立、技术研究亟待加强、应用模式还在探索,其应用和推广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 物联网

  目前,物联网发展仍处在孕育期,概念认识多存歧义、体系架构尚未形成、技术标准有待建立、技术研究亟待加强、应用模式还在探索,其应用和推广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联网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整体创新实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物联网仍存在技术分散、单一,核心关键技术薄弱,整体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弱,产业化应用服务环境差等问题,整体创新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主管部门已开始规划,但亟须统筹协调。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有效的统筹协调机构,仍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和全面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速度较为迟缓。


  三,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涨,但方向尚不明确,虚火过旺。据称,现在90%以上的省份都把物联网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于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地方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的方向和核心技术成熟度把握不准,大多着眼于物联网前端的信息传感装置的硬件制造及其标准化。不少地方缺乏科学规划,盲目投资引进国外系统和设备,分散发展,跑马圈地,一哄而上,乱交学费,重复建设。


  四,科研活动活跃,但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由于物联网尚处在孕育发展阶段,有诸多关键技术和标准需要研究和突破。,由于物联网发展初期往往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缺乏用户需求的持久动力,产业化应用成熟度较低,因而企业跟进参与的热情不高,大多数企业都只是在做局部的产品研发和小规模的应用实验,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物联网创新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针对我国目前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至少在五个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 科学规划,着手研究制定物联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感知中国”物联网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感知中国”作为我国物联网创新发展的旗帜,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要从长远发展、宏观布局的战略高度,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主管官员,组成战略规划研究组和咨询委员会,着手研究制定《“感知中国”物联网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二、统筹协调,尽快设立“感知中国”物联网创新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形成“感知中国”物联网创新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物联网规划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积极引导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做好顶层设计,率先开展“感知中国”物联网框架体系和标准规范研究。我国物联网创新发展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决定成败的关键是要加强宏观把握,做好顶层设计。要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尽早着手制订物联网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及早抢占国际标准。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国情和产业现状,给出标准制订的优先级列表。为保障我国物联网体系的安全性和一致性,要及早统一制订“物联网技术接口与应用接入标准规范”,积极筹备建设国家级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接口标准符合性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对引进技术与应用实行安全准入测试,对自主单项技术与应用提供标准符合性集成测试服务,杜绝安全隐患、消除各类“孤岛”。


  四、抓应用促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把握发展主动权。力争在未来5至10年内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及装备要组织国家力量重点攻关,把握主控权。对物联网发展必备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要科学规划、统筹建设,避免重复浪费。


  力争在智能电网、现代物流、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系统化的行业应用集成解决方案。要积极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根据各自发展优势和特色,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避免盲目冒进和无序竞争。


  五、培育环境,营造“感知中国”物联网创新发展良好氛围。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积极营造“感知中国”物联网创新发展良好环境。要将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还要建立支持科技中小型企业进入,有利于分担风险的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打造“感知中国”物联网创新服务品牌。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最后,注重物联网相关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发展领军人才,快速提升我国物联网发展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qwenf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