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物联网发展之路分析 必将一帆风顺

2013-04-11 11:11:08  来源:CIO时代网 互联网

摘要: 物联网,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传感器、移动终端、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化设备经通信网络连接集成,实现互联互通,并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关键词: 物联网 通信网络

    前不久,笔者了解到,重庆市南岸区人社局将要推行,以作风建设、物联网知识、“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等为主题内容,作为公务人员的各类培训、各个班次的必选课程。把了解物联网知识作为其2013年培训公务员的一项主题,进一步了解物联网产业,提升服务质量,实现该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由此看来,物联网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很大重视。南岸区领导为何会将物联网知识纳入公务员关注的一点?何为物联网?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重视?物联网的发展意义又是什么?笔者想了想,确实是有原因的。


    物联网,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传感器、移动终端、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化设备经通信网络连接集成,实现互联互通,并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对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系统。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层次可归结为:设备层、连接层和应用层,它融合了智能芯片、网络通信、云计算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不仅会升级换代既有应用,还将涌现大量创新应用。目前应用领域很广,涉及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建筑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很广,并且有很成功的应用案例,其中,物联网二维码技术现在已相当成熟。自IBM提出“智慧的地球”之后,对生活的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技术支持也是更加科技化、高端化,而物联网技术恰恰属于这类,“适者生存”亘古不变,现在物联网逐步被推广和普及,而今天其俨然上升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物联网在我国,同样是备受关注。在去年2月14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炉,表示了国家对物联网行业发展的肯定,同时,今年2月5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则进一步表明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物联网除了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其发展的广阔市,即智慧城市的推广。在今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共计90个,各地纷纷掀起轰轰烈烈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智慧城市的提出与建立与物联网技术的提出与完善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物联网技术开始走进千万家,服务千万家。另外,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之下,还开发了新的应用行业,如智慧医疗,可以帮助我国以及全球城市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部分问题,同时还可实现“智慧养老”的目标。


    如此分析下来,重庆南岸区将了解物联网知识作为培训公务员必备素质的一项内容,是很有说服力的。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化世界里,物联网显然已经成为其新的“宠儿”。智慧城市需要它,智能家居需要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说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联网,最近的例子就有一个。前不久,其坠井女孩杨丽君事件,不禁让人反思,若是井盖被拐走时出现提醒信息,就可以避免这一女孩的不幸遭遇了。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就是物联网应用于智能报警的体现形式之一。而所谓的智能报警井盖其主要由井盖探测器、报警终端、监控中心几部分组成。采用在线实时监控模式,利用无线GSM网络组网,集中监控、集中管理,系统将每个井盖监控采集器进行编码,采集井盖开启和关闭信号后,通过管道内的信号电缆上传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根据编码及开闭信号确定井盖的开启或关闭状态,这一系统使得各部门的管道管理从无序走向规范,从而更好的保护了自身的核心资源,这也是符合智慧城市的需要,更是保障广大人民的人身安全的需要。


    如果问你,“你知道微信吗?”,相信我们大多数都会回答知道。若问及物联网最新一种“遥控器”是微信,相信大家定会流露出吃惊的表情。微信,本是一种互联网的聊天工具,怎么会进入物联网的世界里的呢?相信有人曾试想过,如果说互联网连接了几十亿人,那么物联网会把几百亿物理介质与几十亿人实现连接。物联网将会以什么样子的姿态来到大众身边?可是谁会想到,微信是物联网的最新体现形式呢?


    曾有微信的一位核心人士说过:微信不光连接人,还可以连接能上网的机器。每个机器都有个二维码作为设备ID,在微信里可以通过和设备对话来控制设备。”如此一来,物联网与其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物联网将其可通过和设备对话来控制设备的特色转化成智能控制的一种形式,这一举动可以称得上是珠联璧合。


    物联网这种“海纳百川”的境界,同时又一颗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的态度,以至于可以不断结合当前流行元素,挖掘自身的无限潜能,开发更多应用案例,服务你我,提高生活质量。长此以往,怎会不受到你我的时刻关注,物联网的发展必然是一帆风顺的。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iopurple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