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5 15:50:29 来源:计世网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物联网逐步进入应用层面。但是,物联网的应用仍旧是浅层次的应用,并没有完全与行业融合。正如在采访中一位专家所说,“中国物联网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规模化应用尚未形成,各项工作还都处于初创期,存在不少问题急待解决。”
那么,如何利用物联网的技术与行业的应用需求结合?
技术“小而美”
在前不久召开的2013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家金卡办主任、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执行会长张琪在致辞中认为:“在物联网领域,急需在各相关部门、行业及地方原有工作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在跨部门、跨地区之间广泛开展合作、加强协调,倾全国之力,形成合力,集中建设、联合推进。”
何出此言?原因在于物联网技术经过这几年火热的发展之后,存在的问题仍旧很多。通常说的标准化、安全问题以及行业渗透作用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谈及物联网,仍旧是各个领域的技术厂商各自为政,普遍以芯片制造商、RFID设备制造商(提供商)、软件(以嵌入式为主)提供商和集成商为主,这些厂商的技术实力偏弱,提供的产品局限在物联网的某个环节,而非是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本报参加过历届无锡召开的物联网大会。每次参展回来,记者总是会发现一些不知名的、新鲜的物联网厂商出现,而传统意义的IT厂商如IBM、戴尔、HP、华为、联想、SAP、中兴通讯、甲骨文等厂商很少出现。
“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非常多,从传感器技术到通信网络技术,从嵌入式微处理节点到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等不同领域,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一位专家如此分析说,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如果拿人来比喻的话,感知层就像皮肤和五官,用来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送层则是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应用层类似人们从事的各种复杂的事情,完成各种不同的应用。
从实际出发看,在专利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的自动感知技术、自动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很多核心技术都尚未突破瓶颈,应用的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下来,就导致物联网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邬贺铨在出席2013(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也指出,过去的物联网一直在关注感知层,未来的物联网将更多地在服务,而非硬件,因此后面的工作也将更大更难。
了解行业 才能深入行业
尽管如此,当前行业对物联网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的需求仍旧强烈。从IT厂商看,这些并非叫做物联网解决方案,而是行业解决方案。不管如何,关键是要看“物联网”所代表的真实含义以及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page]
以医疗行业为例。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中认为,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协助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医院开始了医疗物联网的建设,通过对患者、医疗设备进行自动识别,优化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既构建了一个实时监控和预警反馈有机结合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同时也能有效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所涉及的厂商均是传统的IT公司,如微软、戴尔、IBM等,它们都能提供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而RFID是其中的一部分。
再比如在制造业中,工业路由器已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的M2M行业,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通信网关设备,集路由、交换、采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满足工业现场电磁干扰、极端环境的特殊需求。与企业路由器相比,工业路由器在元器件的选择上更为严格,更能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需要。为此,华为推出的系列工业路由交换一体机通过宽范围工作环境温度设计,工业级无风扇冷却,高安全的IP51工业防护等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具备了耐高/低温度、防尘、防水、抗强电磁干扰等优秀品质。
物联网在“智慧交通”或者是“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也比比皆是。在今年6月初,云南省交通厅选用航天信息自主研发生产的ETC车载电子标签(OBU),可与安装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的ETC读写器(RSU)进行无线通信。通过信息读取,实现无需停车即可缴纳通行费的功能,提高收费站的车辆通行效率,有效缓解道路拥堵。
通过以上的案例即可看出,在行业解决方案中,各个厂商不会将物联网当作专门的“名词”提出来,而是与行业深度融合,强调行业的属性,而非是“物联”的属性。这也不难理解。在行业中,重要的是理解行业的需求,与行业应用结合,而非冠以“新鲜”的词汇。从IT厂商来看,了解行业,切实做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才是最终的。
抛开“名份”之争看,物联网涉及不同的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和业务应用,技术跨度大。同时,物联网以应用为主体,涉及部门众多、横切面大。虽然国内物联网应用总体进入快车道,但是现有应用表现出小、杂、散的特征,重复建设和烟囱式应用现象严重。所以,亟待做好标准统筹规划,行业主管部门需要急用先行,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