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1 15:37:59 来源:《互联网周刊》
“传统制造企业以生产能力为中心的体系正在消解,海尔不再只是一个制造工厂,而在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从研发到生产,从营销到售后,从电商到物流,海尔已进入一场全员性质的互联网模式革命中,它席卷了全海尔8万名员工,没有人可以置身其外。”这是海尔高管对海尔公司互联网化的宏大描述。
“互联网化” 将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快速的发展和普及,传统企业做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来传输业务,不再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概念,而是所有的企业都要互联网化。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必备品。在商业层面,互联网在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水平,互联网背后隐藏着诸多和不同传统行业结合的连接点。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必备品。“互联网化” 将是未来传统企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与互联网营销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一方面是企业内容的互联网化,包括建立网站、尝试电子商务等;另一方面则是网络营销的广泛应用,借力互联网实现企业再造的新目标。
如果说美国电子商务是“商务推动型”,那么中国电子商务则更多的是“技术拉动型”,这是在发展模式上中国电子商务与美国电子商务的最大不同。在美国,电子商务实践早于电子商务概念,企业的商务需求“推动”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并促成电子商务概念的形成。当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美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先进和发达的电子商务基础。
而在中国,电子商务概念先于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启蒙者”是IBM等IT厂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需要不断“拉动”企业的商务需求,激发和引导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兴趣和需求。经过这一阶段,在1999年和2000年,以网站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在风险资本的介入下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早的应用者,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深化,随着资本市场泡沫的破灭,网站电子商务开始跌入低谷,而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却开始大规模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电子商务从2001年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电子商务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新的主体。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让企业深刻意识到营销方式即将转型,商家们的敏感度急剧上升,纷纷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前期助势,建立手机门户站进行铺垫。据相关统计数字,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企业手机门户网站达到5.2万家,正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移动互联网营销前景非常可观。
传统企业试水金融生态链
互联网不仅给传统企业带来业务形式上的改变,更带来营销上的重大变革。互联网营销成为传统企业尤其是零售业提高业绩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企业的触角伸向更多领域,甚至开始“搅局”金融业。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也已经超越单纯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营销,在更宽广的领域开始布局。同时,传统企业往往面临产能过剩,为了寻得生存机遇,不得不寻求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延伸。
互联网企业的触角伸向更多领域,甚至开始“搅局”金融业。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也已经超越单纯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营销,在更宽广的领域开始布局。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尤其是非金融类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金融这个全新领域,必然存在风险和阻碍。传统企业面临着是否涉足这一领域的选择。数据、资金、平台是布局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必要条件。依托互联网获取、整合数据,为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发展金融业务提供支撑;资金是开展金融业务的核心资本,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杠杆较小,银行拥有较大的资金杠杆;平台一方面是直接面向客户提供金融、支付、电商等服务的窗口,另一方面是处理数据等信息的后台系统。
然而,传统行业在数据、资金、平台三大要素上都没有明显优势,这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最大的障碍。所以传统企业必须稳扎稳打,从基础做起。第一步是要建立电商平台,从数据、平台两方面进行准备和布局。现阶段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传统企业必须是对行业有足够影响力的企业。
宝钢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企业。宝钢集团与上海市宝山区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合作建立了钢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平台承担的交易类型包括交易与服务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基于钢材的现货交易,后者的核心则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宝钢通过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平台、与银行建立基于供应链的深度合作、搭建金融业务平台三大举措,完成了布局互联网金融的战略转型。不同于以快速消费品等为主的传统电商,宝钢是典型的工业企业,宝钢模式对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示范作用。
“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先行一步的企业,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这是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对中国平安的评价。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汇川表示,“互联网技术促进金融业的逆袭”。平安在科技应用方面的创新力突起,甚至带领着金融业的服务模式从被动等待型向主动出击式的深刻转变。以技术为推力的创新,是解决传统企业互联网化障碍的重点。
在2013年新年致辞中,马明哲为中国平安设定了“两条腿”走路战略:一方面,确保现有业务持续加速、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打破原有的模式和思维,利用现代新科技的发展机遇,从产品、渠道、营销、服务等各方面大胆革新。
有预言称:未来10年,中国大陆80%的现金使用会消失,未来20年,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如果不把前台业务外包,将难以生存——无论这个预言如何,传统金融业和科技行业正在进行一场生死时速。马明哲决心对平安进行一场彻底的互联网革命。
马明哲认为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企业。马明哲表示,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迅猛发展,正在逐步改良甚至完全重塑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
当然,在金融变革过程中,传统银行也不会自甘落后,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不要以为传统的东西还会安然存在。我们不是要抵制、排斥,甚至仇视,我们需要欢迎它,和它携起手来共同迎接这个时代。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银行的挑战会更深远,这主要是过去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之外,会有第三种融资形式,就是互联网融资。而传输技术、传感技术、智能终端、云计算、搜索引擎都在迅速发展,而且容量越来越大。”
马蔚华认为,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也对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而银行业本身也具有非常强烈的IT属性,科技的变革必然改变银行的业务形态。
“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
业内越来越认同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没有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之分,所有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都不可避免要跟互联网发生关系。”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已经成为他们迫切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发展至今,对传统企业的促进作用可以分3个阶段来看,首先是信息化,接着就是营销的互联网化,最终是企业的全面互联网化。企业互联网化是企业通过种种手段使得企业的生产关系,管理模式能够基于互联网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变革,企业互联网化应该包含更深刻更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企业的营销、采购、管理、用户模式等等多种方式的转变。
商业领先者苏宁公司正处于全面向互联网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司将要彻底转型互联网服务商。苏宁将加速互联网化的连锁店的定位与功能变革,过去单一销售功能的实体店,全面升级为集销售、展示、推广、体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平台。
“经过3年的发展,我们日益感受到线上线下两大渠道必须融合。”孙为民表示,苏宁将全面转型互联网零售,不仅仅是实体店和虚拟店的融合,而且要从企业的底层结构和经营模式上实现向互联网公司转型。
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认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传统企业的融合,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企业在营销和渠道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和资源。业内人士表示,当今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已完全有能力替代传统经济活动中的某些环节,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国内的互联网大企业,如果能利用自身掌握的大量数据和技术实力,开发出一种为企业搭建的网上运营的简单易用、接地气的企业服务平台,让企业的互联网化有一个直接的入口,其前景将不可限量。”
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巨头,对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来说必然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企业是否应主导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小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低的行业,就需要第三方企业来主导,这时候,互联网企业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寡头垄断市场,这些市场中的行业,存在有绝对掌控力的企业,肯定由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来主导,外部的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在他们的主导下提供技术支撑。
相比之下,传统企业的局限性明显,更多的是只针对自身行业做互联网化,而互联网企业则没有明显的约束,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行业。双方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而是交融状态,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进程中,双方相互借力,跨越传统藩篱。
互联网加速信息传播,信息日益走向透明化。而今后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会通过终端连接到互联网,将出现更为开放的平台,为所有企业提供一个接口。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交易平台将更加完善,基础数据将更加丰富,数据挖掘程度也将不断深化,信息从企业个体信息走向平台共享信息。移动互联网已跨越了产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壁垒,使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融合。
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来说, 在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覆盖面进一步延伸, 一定会出现跨行业、跨地域的大金融平台,平台上囊括不限于金融的各种服务。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全新的金融产业形态,在这个新型的商业体系中,最核心是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是开放的、共享的、创新的,互联网公司带着这些特性在向金融领域拓展。而传统企业向金融互联网进军,无疑也将秉持互联网精神。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