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工业软件新起点 战略布局对接制造2025

2015-04-16 10:54:58  来源:CK365中国测控网

摘要:“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国家战略举措。三者存在着本质性差异,代表了国家利益。
关键词: 工业4.0

    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决胜点,因此针对这一重大发展需求,创新驱动与科技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全面规划与战略布局是制造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迎接“双重挤压”的挑战,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家战略。


    从世界范围看,德国提出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本质核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制造业迎来了历史性变革、预示着重大发展机遇。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必须要探索与开辟转型升级,以至弯道加速赶超的策略与途径。


    “中国制造2025” 为制造业工业软件提出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国家战略举措。三者存在着本质性差异,代表了国家利益,体现了制造业制高点的争夺。其主要表现在: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在信息化推动“互联网 ”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德国的产业技术基础好,可以直接实施“工业4.0”。中国是在“工业2.0”“3.0”和“4.0”同时推动的情况下,既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目前,互联网已然成为企业间协同创新与资源聚合共享的核心平台、企业内业务流程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支撑、跨越企业边界并变革企业生态体系的集成创新系统。在迈向“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中,我国以制造业软件为主角的信息技术将成为制造业革命性演进的核心驱动力与支撑,通过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制造资源的协同联动,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使生产方式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变革。因此,大力发展制造业软件,实现制造业软件的自主可控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核心诉求,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 2025”的决胜点。


    自“八五”开始,通过20多年的持续坚持,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与制造软件产业获得了大力发展。然而,面向新形势,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空间,尤其在制造业软件的支持与保障方面,显现出整个软件行业发展规模、专业化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呈现 “小、少、散、低”的状态,即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很小,核心技术与拳头产品少,企业的产品线长而粗放,管理水平低。制造业软件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世界软件产业链的中低端,存在关键性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标准规范缺失等诸多问题,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生态体系。


    目前,我国制造业软件,尤其是工控型软件,绝大多数依赖从国外引进,购买价格高昂,企业每年还要支付极高的软件升级与维护费用,同时,直接购入软件还存在着信息安全隐患,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因此可以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制造业软件产业需求大而产业不强的症结所在。


    随着“工业4.0”的到来,发达国家正加紧在信息技术等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定会进一步拉大。


    实现制造业软件产业由弱变强,也对应着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发展历程。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谋划设立与布局制造业软件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实现新突破。针对这一重大发展需求,创新驱动与科技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全面规划与战略布局是制造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开展面向“制造2025”战略的软件基础理论研究。


    针对制造业软件的共性问题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如: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新型工业软件体系结构;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工业大数据管理理论和信息共享安全体系;面向服务型制造的模式创新基础理论,涉及面向大批量个性化产品设计的协同创新理论,支持制造资源网络化、服务化和专业化的制造过程协同管理理论;面向复杂装备的主动运维服务管理和决策优化理论研究。


    开展制造业核心软件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


    研究开发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产品设计、仿真及优化知识集成平台,支持云环境下制造企业的产品协同设计和大众参与的社区化产品设计;研究开发泛在制造过程资源连接、配置调度与协同优化软件,支持制造单元灵活自组织、服务虚拟化和全价值网络调度与优化;研究开发制造的主动运维服务管理软件,支持产品运行过程的智能监控、健康分析、产品性能和质量评估;研究开发互联网环境下实时经营管理支持软件,支持cps环境下的设备—生产线—智能工厂多层次分布式决策。


    开展优势行业专业应用软件的研发与应用。


    密切结合中国制造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行业性、专业化、知识化制造业软件布局与研发。如汽车、航空、能源、高铁和石化等行业的专业软件,包括汽车整车性能匹配优化软件、飞机数字化预装配仿真软件、能源装备健康评估软件、高铁远程运维软件、流程工业装置整体优化软件等。


    加强标准化工作,促进生态体系良性发展。


    深化制造业软件标准化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广。依托制造业软件骨干企业,建立面向行业的高端软件工程中心,积极推动骨干企业、专业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积极参与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联盟,培养与促进软件生态体系发展。


    加强应用绩效分析,营造汇聚众智的“互联网 ”融合发展环境。


    制造软件应用过程,对应着制造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信息化过程。20多年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实践表明,要基于业务与外部环境变化,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与企业战略的匹配,软件应用要以构建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与建设新型能力为目标,应用要价值驱动,要系统分析信息技术的投入对企业能力体系的提升作用。汇集软件研发应用技术、管理咨询服务、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数据与知识服务等多种技术、人才、数据、知识资源的“互联网 ”环境,如科技部推出的制造业信息化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正持续连接着制造企业与软件产业,以汇聚众智的新模式,促进制造业与软件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


    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形成软件与制造并肩跨越发展格局


    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围绕制造业变革跨越的需求,加大力度推进制造业软件应用示范,做好重点项目的组织落实、跟踪管理、示范推荐,开展制造业软件的技术交流活动,展示国内外在技术、产品、理念等方面的先进成果与发展趋势,形成以制造业软件开发应用为核心载体的社会示范带动效应。


    在“十三五”、以至未来的十年间,制造业软件产业发展,将迎来的历史性机遇,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旗帜的引领下,创新驱动,制造业软件必将伴随制造业的个性化、服务化、智能化发展,赢得突破性发展机遇,实现对“中国制造2025”蓝图的全面支撑。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董光帅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