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尤其是企业管理软件一直没有在企业中较大规模地推动起来,即使在已经引进管理软件的企业中,管理软件实施的成功率也不高。
企业管理软件实施成功率之所以不高,在于流程管理和标准软件的分离。企业要想成功实施管理软件,必须建立管理软件的基石——流程管理。
实施企业管理软件应关注流程
早前,德国SAP公司和IDS Scheer公司宣布:共同实现全面的企业流程管理方案。IDS Scheer的ARIS平台将被集成到SAP的NetWeaver中(开放的集成应用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BPM(企业流程管理)解决方案。
作为企业管理软件方案供应商的德国SAP公司,为什么要与流程管理方法和工具供应商IDS Scheer公司合作?
正如IDS Scheer公司总裁August·Wilhelm Sheer先生所说:“流程管理和标准软件以前是分离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将通过SAP NetWeaver中的ARIS流程平台得以集成,这样焦点就是客户的流程而不是软件技术。”
SAP董事会成员Peter Zencke说:“我们明确地将BPM视为软件解决方案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为客户实现这个集成的利益是明确的,一个公司可以快速改变流程模型并立即提供软件实施方法。这加快了我们客户变革的进程,并且使得我们区别于纯技术方案供应商。”
良井信息技术专注于流程管理和企业卓越运营,致力于整合顶尖运营经验,结合前沿的IT系统规划,是一家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软件供应商,独创流程化与信息化双驱动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数据化、透明化、精细化,助力企业再次发展。
相比而言,大多数国内的企业管理软件方案供应商只是一个纯技术方案供应商,并不通晓企业业务流程设计和管理,不能帮助企业建立流程管理制度。因此他们往往“进去,出不来”,就是说,由于不懂流程设计和管理方法,他们实施企业管理软件的成功率很低,因此无法从企业脱身。
因为流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企业管理软件是应用信息技术的信息流程,本身就是企业流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实施管理系统关注的焦点是流程而不是软件技术。
企业流程管理的本质
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企业要做什么事情,取决于能否拥有或者可以配置做此事情所需要的资源(谁来做、用什么做)。如果拥有或者可以配置相应的资源,在所配置资源的平台上,企业做此事情的方法表现为所有的企业流程。企业流程是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实现企业自身目标,在企业的逻辑思维模式(企业与环境、企业内部等等的逻辑关系)指导和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的实际过程。
企业价值和目标决定流程的方向,企业资源即组织资源(人、价值、思维、能力、结构)和技术资源(材料、设备、信息)是企业流程运行的支撑力量。
企业运行于流程之中,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及业务活动都表现为各种流程,这些流程最终输出的是企业交付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流程管理最终决定企业价值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企业资源配置的绩效,决定企业的实际收益。因此,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体三面的:信息流、物流和责任链。信息流是物流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物流是价值实物的流动。责任链是所有业务流程所有者的职责的联结。对于已经应用管理系统的企业来说,管理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的信息流程,是企业业务流程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流程管理的内容之一。管理系统必须与企业的流程管理现状相适应,必须有利于企业流程管理的提高。因此,企业管理软件不能与流程管理分离,流程管理是企业成功实施管理系统的基石。
业务流程的生命周期
企业业务流程是有生命周期的,可以分为4个阶段:识别需求、设计流程、执行并优化流程、流程再造。
企业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是识别需求,必须清晰地定义客户的需求,由此开始企业基本流程的策划;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是企业依据自身的资源,设计实际运行的企业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是严格执行流程,进行流程优化,实施流程管理;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是流程重组,当顾客需求发生变化,或者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发生根本变化时,原有流程已经不适用,企业必须进行流程再造。
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流程管理处于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因此,这些企业需要做的不是流程再造,这是第四阶段的任务,他们需要做的是,利用ERP等信息技术优化企业流程,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流程管理制度。
总之,企业成功实施管理软件的基石是流程管理。由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的流程管理基础薄弱,因此,必须补上流程管理这一基础课,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管理制度。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wen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