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制造 > 正文

中国制造业危机已愈演愈烈 如何转型智能制造

2016-12-15 09:19:44  来源:网易科技

摘要:上升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让人充满期待。
关键词: 制造业 智能制造
  上升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让人充满期待。

  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诉你智能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时,你一定会认为这是“妄言”,而今,一切都显得触手可及,扫地机器人、炒菜机器人、智能玩具机器人,都已成为市场宠儿。中国智造,为你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为了勾勒看得见的未来。

  在带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机器人产业被寄予厚望。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在2013年达到全世界第一,这两年也继续井喷式增长。

  每每说起智能制造,总是会和工业4.0联系起来,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工业4.0相比,还相距较远。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没有捷径可走,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中小制造企业转型难题、改善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无法回避。

  “世界工厂”,这个称谓在中国人读来,五味杂陈。有人读到的是成就与辉煌,更多的人慢慢品味到不安与焦虑。

  过去的20年,中国作为世界新兴制造业大国,光环加身却没有时间沾沾自喜。时代的快速变迁和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荡涤着每个角落,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转型图存,成为巨变中不变的主旋律。不仅制造业如此,曾经风光一时的传媒业等许多行业和领域,亦是如此。

  制造业新贵

  大疆无人机,中国制造业的新晋“网红”,在过去两年里“火到没朋友”。

  创始人汪滔十年前在宿舍创立的公司,如今已成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龙头。一种打开包装即可直接使用、无需配置的四轴无人机,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的拥趸。

  一个企业新秀,收获了铺天盖地的赞美,也夹杂着争议。有评论称大疆中国是第一家领导全球技术革命的企业,和阿里、小米这些科技巨头相比,大疆主要依赖的并不是本国而是亚洲以外的市场。

  某种程度上,大疆的成功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已超越这家公司自身所取得的成就。人们更在意的是,大疆的成功颠覆了外界对于中国制造的固有印象。

  在大疆走红全球的同时,东莞的很多工厂的车间里,一场“机器换人”的革命正悄然进行。

  东莞东城劲胜精密的新厂房里庞大的数控机床旁边,总有一个身穿“蓝色衣服”的工业机器人,五花八门的手机外壳到了“他”这里,都能准确地被识别,并被准确地放在相对应的工序上。因为“他”的加入,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9个不同品牌的手机。

  像劲胜精密这样用机器人参与或替代人力的车间,在东莞还有很多。2014年下半年,东莞在广东省第一个提出“机器换人”政策,鼓励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设备,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

  政策的出炉让这场“车间革命”迅速蔓延,一年之内,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就有1000多个,而东莞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完成2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和大疆这个初出茅庐的新秀相比,东莞是老牌制造业之都,并曾经享受传统制造业红利多年。但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无论是新秀还是老姜,都只能作出同样选择:创新和转型。

  危机迟早要来

  即便没有东莞政府的鼓励政策,不少莞企也已自觉行动。毕竟在劳动力成本连年攀升的当下,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利润空间。对企业而言,这在眼下是利润多少的问题,在长远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面临同样的问题。

  1997年,当南方都市报呱呱坠地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在积蓄了多年能量之后,开始崭露头角,闻名全球。

  随后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大量外资涌入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台资、港资企业在此聚集,中国成为世所周知的“世界工厂”,也让“MADEINCHINA”红遍全球。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无论是“世界工厂”还是“MADEINCHINA”,在描述中国制造业领跑全球的同时,也成为山寨和廉价的代名词。

  普遍观点认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制造企业比例很低,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多是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产品,仅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媒体热衷于以芭比娃娃和iPHONE来举例,世界上大部分芭比娃娃都由中国制造,以10美元一个的售价来计,有该品牌的美国获利8美元,而中国企业只能拿35美分的加工费。一部售价为649-849美元的iPhone6裸机,富士康仅有4美元利润。

  虽然长期处于国际分工链的末端,在廉价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低成本的支撑下,仍然让很多中国企业赚的盆满钵满,实现快速发展。然而在曾有的有利因素逐渐丧失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危机已经显现,这种危机已不是赚多赚少这么简单。

  曾有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产品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危机早晚会来,供给方面要素已不能改变,如果满足需求方面的要素再不改变,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中国制造业可能面临的空心化危机也并非危言耸听。

  事实上,201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危机已愈演愈烈,不能说是哀鸿遍野,也已一片狼藉。危机之下,不少制造业企业倒闭关门,其中不乏往日巨头,而经济学界也有颇多预测:实体行业新一轮的破产倒闭潮已经来临,未来几年,制造业倒闭潮恐将呈现集中爆发之势,行业大洗牌不可避免。

  中国智造胎动

  反思这次危机,无论是决策层、产业界,还是学界,所担忧的已不只是产业发展受阻、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而是对之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强调,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我们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但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引进,关键技术要靠自己。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4年底,“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首次浮出水面。2015年5月19日,被誉为中国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对于“智能制造”,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已成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难题,人工成本高企导致部分企业通过“机器换人”降低成本,从长远来看,这是中国制造寻求新比较优势的必然趋势。

  各种转型纷纷上路,有的已行至途中。格力早在2012年开始就着手于“机器换人”政策,启动了“自主研发机器人”的高端战略。美的在2011年也引进了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

  任何转型和革新都要面临阵痛,在广东率先推出“机器换人”政策的东莞,实际推进就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虽然有不少企业有主动革新生产技术的愿望,但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并不想做出尝试。有的是观念未能转变,更多的是不敢换,“企业要资金周转,上马工业机器人需要一大笔投入,可能会影响资金链稳定,机器人上马短期不能变现,企业就不一定敢换”,东莞市经信局有关人士说。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的改朝换代,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工业机器人代替传统工人,直接后果便是大量劳动力富余,这个问题如何处理,牵动的是全社会的稳定。

  “‘机器换人’某种意义上是对企业有利但对社会有负面作用的政策”,丁力认为,大量劳动力人口会在机器换人过程中被挤出原有产业,造成中短期就业困难,需要全面而慎重地考量。

  中国制造的转型,关乎国家命运,企业和产业在价值链从低到高的跃升,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实质上就是推动大国崛起的助力。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