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范玉顺详解“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工业化与信息化要融合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范玉顺详解“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工业化与信息化要融合发展
2017-01-12 13:28:45 来源:河源日报抢沙发
2017-01-12 13:28:45 来源:河源日报
摘要:清华大学教授范玉顺详解“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
关键词:
智能制造
2025
“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社会。”2日,做客“河源讲坛”的清华大学教授范玉顺对“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精彩解读,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与具体实例,展示出了国内外大数据时代的顶尖技术与产品,将虚拟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与生活具体事件相结合,勾画了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中国制造2025:10年赶上世界制造业创新队伍
范玉顺首先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背景。他指出,工业技术强国德国率先抛出了“工业4.0”的概念,一时间引起全球瞩目,各个国家与地区纷纷效法,近几年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热潮,各个国家与地区顺应潮流,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战略和计划,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中国顺应潮流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范玉顺认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与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在于:德、美两国都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之后,再进入信息化的。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进行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中国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其中,最至关重要的是“第一步”的10年。这10年间,前面5年,中国要抓紧“补课”,做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为之后的发展打牢基础;后面5年,则要强化创新,产业往“微笑曲线”的研发端和服务端发展,实现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用10年的时间赶上世界制造业创新队伍。
智能制造:人机共融是重要特征
说起智能制造,范玉顺表示,人们理解智能制造时,往往容易把它想到就是自动化生产线。其实,制造是大制造的概念,讲的是整个制造企业和制造业的智能化,包括研发过程的智能化、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经营决策的智能化、企业间协作的智能化、制造业的智能化等整个制造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
范玉顺认为,在“工业4.0”浪潮下,智能制造是所有企业日后发展的必经之路,全球工业制造都正向智能制造转型。智能制造的前提是实现智能管理。企业要想在“工业4.0”的浪潮中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和升级,首先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在运作模式、产品、服务、组织与流程上的创新,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智能管理。
范玉顺认为,智能制造是建立在数字化制造基础上,能更快、更好、更省、更安全地制造产品服务用户,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先进生产模式。智能制造系统则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人机共融,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特征。
“两化融合”: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主线
“工业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范玉顺表示,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一个巨大不同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基本完成后开展信息化,而中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展信息化建设,所以,中国需要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实施信息化,要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发展。
什么叫做“两化融合”?范玉顺指出,“两化融合”的实质是工业信息化,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工业信息化的过程,达到建成信息化工业的目标。在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和云计算技术及平台的支持下,“两化融合”能加快产品的研发速度和提高产品的研制水平,使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功能,可显著提高产品的信息化含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获得更大的附加值。
记者:刘远朋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范玉顺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