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都努力转变成数字化企业
pwc在2016年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全球的调研,调研了26个国家的2000多家传统工业企业,调研发现,大部分的企业都在向数字化的企业转型。
而一个传统企业走向数字化企业,需具备的能力模型如下图所示:
跨越三大鸿沟-数字化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三大难以逾越的差距鸿沟:
业务和技术的鸿沟
业务需求和技术实现是多年来困扰IT发展的问题,充分体现在,技术人员业务沉淀不够,业务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和了解不全面,不信任,不尊重
管理和服务的鸿沟
传统的ERP、SCM、MES等企业级架构系统核心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满足的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而数字化时代,轻管理重服务是趋势,如何从繁重的管理流程中解脱出来,向服务转型?
创新和流程的鸿沟
高效,自动化,固化的流程与多样,不确定的创新,如何管理处于创新过程的业务?如何在创新与合规中起到一个最佳的博弈点?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人,将人的观念转变了,那么转型也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如奔驰、Suncorp等在成功转型过程中的企业,都成立了一个数字化部门,通过这个部门很好的协调和解决以上的三大鸿沟问题,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展。
数字化部门将在进化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数字化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如下图所示:
数字化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布道:
帮助企业所有其他部门理解数字化的作用,趋势,从转型的意识上做好铺垫
赋能:
通过系统建设、培训交流等工作,将数字化能力赋予给各个传统部门
连接:
从企业层面,连接各种资源、方法、技术,数字化部门会是传统企业的一个转型调度中心,同时也是连接外部资源和新技术的HUB
探索:
帮助企业在未知领域,战略方向上进行探索
优化:
利用新的技术,工作方法,优化传统业务流程
数字化部门的定位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数字化能力不是独立存在的,将是贯穿企业的所有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所以数字化部门的工作也是伴随着传统业务部门的每个环节的,从市场到客户营销,从订单到发票收款。
传统企业的经营指标都只包含财务,资产等维度,而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本身也是企业的竞争力的体现,企业逐渐应该将数字化能力量化,指标化,并且纳入经营指标予以考核。
数字化部门的典型组织结构设置
数字化部门作为企业转型的变革推动部门,组织结构设置非常重要,需要参考一下原则:
同愿景共目标
设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让全部的成员都拥有共同的信息从而减少内部的博弈
高内聚零摩擦
少部门,少流程,通过可视化的沟通形式来减少摩擦
顶层设计
要站在企业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企业完成整体数字化的顶层设计
数字化部门需要建立生机型文化
作为企业转型的生力军和引擎,这个部门应该建立生机型的文化,同时和企业的其他部门紧密协作。
主要体现在:
探索创新:
具有开放的心态,勇于藐视权威和经验,敢于探索创新
价值导向:
所有的创新和探索必须以价值为导向,而不是无目的的碰运气
快速迭代:
要尽可能的加速反馈,快速迭代,从而能够加速创新的周期
协作共赢:
要有分享的格局,要能够乐于与团队,与其他部门协作共赢
参考多个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的案例,在大型传统企业中,他们一般会将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分层三层来实现: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整体的事情,而不仅是数字化部门的事情,所以在企业高管层面要有一个统筹层,建议每个企业成立一个数字化委员会,从而从顶层来协调和推进数字化的进程
数字化部门本身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规划层:顶层设计,具有全局观
实施层:以全功能团队为运作模式,围绕一个个的数字化产品进行实施推进
能力层:构建数字化相关的能力,为实施层提供能力支撑
资源层:
数字化部门需要连接其他的资源,例如传统业务,传统IT等,从而将资源赋能,变成能力层
这样以来,数字化的组织结构已经呼之欲出,以下部分是一个典型的设置参考:
数字化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建议由企业的CEO做主席,各业务条线一把手都要参与进来,从而全方位有力度的协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和问题
数字化部门管理团队:
数字化部门管理团队,由总经理和三个分中心的负责人构成,人尽可能的少
创新及规划中心:
创新及规划中心的主要职责:
创新投研:负责创新业务的趋势研究和投资策略
战略规划:负责企业级的数字化战略规划
项目管理:负责各产品项目的审批和监管
企业架构:从企业层面全盘考虑和设计企业的架构(应用、数据、安全、技术等)
产品及运营中心:
这个中心是动态的,是围绕企业数字化产品为核心来组织的,建议以全功能团队的方式来构成,从市场、需求到设计开发、运营分析都在一起,提高内部沟通效率
能力中心:
这是一个能力建设中心,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业务能力和数字化能力。这个中心的作用是将对应的人员能够集中在一起,建立起能力培养和成长体系,为前面的中心提供能力支持。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