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源发展需要“跨界融合”
智慧能源发展需要“跨界融合”
2018-06-01 14:34:48 来源:中国能源报抢沙发
2018-06-01 14:34:48 来源:中国能源报
摘要:发展智慧能源不能只是在传统的能源系统中加上数字控制操作,而是需要从能源系统的体制和机制上打通关键环节,实现“能源+智能化”的多学科、多产业、立体化融合。
关键词:
能源
5月16日—18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召开,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位专家学者,览智能领域新成果,话智能科技新趋势。
互联网理念、先进信息技术正在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支撑和推动能源革命,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碰到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能源转型如何实现“跨界融合”,智慧能源系统路线图如何绘就,距离无人驾驶还有多远?就以上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亚洲电动汽车之父”的陈清泉在会议间隙接受了记者专访。
以下为陈清泉讲话整理稿:
“跨界融合”要看到全局
当前,我国的智慧能源发展体现为“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从不同品类看能源,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传统能源跟新能源的矛盾、集中式能源跟分布式能源的矛盾、一次能源跟二次能源的矛盾、电力能源跟化学能源的矛盾。
我国的智慧能源这几年进步很快。但是,大多数的模式只是在原来的系统上加上数字控制,就称“智能化”了。智慧能源不能是简单的加一个数据控制,而要有革命性思考,从体制和机制上打通关键环节,实现跨界融合。
能源和智能化的跨界融合一定要多学科、多产业、立体化实现。一方面,这跟我国的能源体制有关,电力、煤炭、化工等环节彼此独立而且体量很大,一定要看到整个能源系统的全局,跨界实现电、热、化学能源的集成优化。另一方面则是中央和地方的融合,比如去年河北的“煤改气”就是一个教训。
连接“能源”和“信息”
针对“智慧能源系统路线图”的构想,可以简单地解释成:能源1.0是能源数字化,能源2.0是能源互联化,能源3.0是网络分形化,能源4.0是能源智能化。能源智能化可以破解不同属性与结构的能源系统的矛盾,并将其进行耦合优化。而随着新型多联产、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能源系统将发挥多元价值,新型的电力与化工多联产系统将逐渐过渡到新型的碳平衡能源生态系统。
智慧能源的本质是研究能源与信息的基本关系。目前还没有可与极大释放人类潜能的香农信息论比肩的能源数字化体系,对于多种能源的耦合集成与自组织方式尚无统一的认识方法。能源走向数字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驱动智慧能源发展的途径,一种是模型驱动,另一种是数据驱动.热能与化学能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试验方法建立系统模式,因此有必要发展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
在这里有必要引入储能熵的概念。储能熵代表的是生态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发挥出来的潜能。现代能源体系中的许多系统,都具有储能结构的自相似与自重复特点,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分布式分形特点,形成分行能源网络。碳平衡能源生态系统的智能程度取决于单位信息流转换储能熵为火用的能力。耦合物质流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潜力(储能熵),提高能源传输与系统的设备利用,因此要加强储能熵的应用。
十年内汽车行业将大洗牌
在无人驾驶方面,汽车已经造福人类100多年,但也给城市带来“疾病”,包括空气污染、交通堵塞、能源不可持续等,所以汽车行业现在必须被改造。
当前,“汽车革命”正逐步走向我们。“汽车革命”的内涵有三方面,一是电动化,二是自动驾驶,三是互联共享。自动驾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人驾驶,那就要先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在停车场自动停车,逐步过渡。
最近的北京车展推出了很多新概念车,人工智能等因素正在逐渐融入传统汽车行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行业的“身体”已经很强壮,但是“脑袋”在衰退,所以IT产业要进来。
然而,一些新概念汽车企业虽然对市场很敏感,对互联网很熟悉,但对汽车行业可能不是很熟悉。做汽车涉及上万个零部件和生命安全,另外要批量生产,进入汽车行业的门槛高。这些企业应该对汽车行业有敬畏心,而传统汽车企业也应该主动拥抱智能化,实现两大产业跨界融合。
今后10年是汽车行业大洗牌的过程,如果汽车行业的发展没有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只看到补贴、或者是选错了技术路线是很危险的。车企走得长远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符合政府政策,二是选对技术路线,三是懂得市场,四是懂得金融。万不可投机取巧,政策出来时蜂拥而上,最后低价残杀。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