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供需形势持续宽松,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等形势背景下,除水电、核电、天然气发电相较《规划》进度有所滞后外,电力发展绝大多数指标均按《规划》要求进度执行或已超额完成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一)电力装机总量和用电量超预期增长,均高于《规划》预测增速。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为6.3万亿千瓦时,“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长5.2%,高于《规划》高预测增速4.8%。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7.8亿千瓦,“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长7.9%,高于《规划》预测增速5.5%。
(二)电源结构逐步优化,煤电占比已降至《规划》要求,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有望提前实现。“十三五”前两年电源投资增长有所放缓、结构逐步优化。国家和电力行业高度重视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煤电装机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累积装机9.8亿千瓦,占比已从2015年的59%降至《规划》目标要求的55%。
(三)新能源发展迅猛,太阳能发电装机已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截至2017年底,风电装机达到1.64亿千瓦,距离《规划》目标仅46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爆发式增长,累计装机容量2966万千瓦,同比增长190%,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3亿千瓦,已超过《规划》1.1亿千瓦的目标。“十三五”前两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年平均增速达到11.9%和75.9%,均超过《规划》年平均增速设定值。
(四)水电建设趋缓,常规水电和抽水蓄能装机目标实现存在一定难度。随着水电基地大型水电项目“十二五”期间陆续投产,水电新开工项目近几年明显减少。截至2017年底,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13亿千瓦,“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速为2.7%;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2869万千瓦,“十三五”前两年年平均增速为11.6%。
(五)天然气发电发展滞后,气源供应恐难以支撑《规划》1.1亿千瓦装机目标。截至2017年底,天然气发电装机为7600万千瓦,“十三五”前两年仅增长1000万千瓦,低于每年新增1000万千瓦的《规划》设定值。发电用气占天然气总消费量的比例升至19.7%,较去年提高2.7个百分点,增速创“十二五”以来新高。
(六)电网建设稳步推进,综合线损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十三五”前两年,全国基建新增50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长度2.47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77亿千伏安,分别完成规划的27%、30%,共投产12条特高压线路。电网综合线损率从2015年的6.64%降至2017年的6.42%,提前实现《规划》提出的控制在6.5%以内的目标。
完成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间供需形势差异较大,部分区域富余与局部地区偏紧矛盾并存
“十三五”前两年,全国电力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电力供需延续总体宽松态势,但区域间供需形势差异较大。其中,华北区域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华东、华中和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东北和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较多。
(二)煤电产能严重过剩,自备电厂呈现无序发展局面
煤电存量规模大、核准项目多,产能过剩风险突出。近年来,煤电利用小时数连续下降,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凸显。截至2017年底,全国煤电装机9.8亿千瓦,全国已核准煤电项目3亿千瓦左右。若已核准煤电项目全部完成建设,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将突破12亿千瓦。
局部地区燃煤自备电厂发展严重失控。截至2017年底,全国自备电厂装机容量已超过1.3亿千瓦,其中大部分为燃煤自备电厂。自备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普遍较高,大部分6000小时以上,平均煤耗400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315克/千瓦时高27%,且大多不承担调峰等社会责任。自备电厂的无序发展不仅加剧了煤电产能过剩,而且助推了钢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还严重挤占了新能源市场空间。
(三)可再生能源消纳困难,“三弃”问题突出
随着近年来新能源的迅猛发展,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日益突出,局部地区弃水弃风弃光电量居高不下。2017年,全年弃水电量515亿千瓦时,水能利用率达到96%左右;弃风电量419亿千瓦时,弃风率12%,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弃光率6%,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7年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有了较大幅度的缓解,但局部地区弃能率仍然较高,离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四)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不足
我国电源结构以煤电为主,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低,且煤电灵活性改造严重滞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火电占全国电源装机比重达到62%(“三北”地区70%),抽水蓄能、燃气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仅为6%(“三北”地区4%),调节能力先天不足。
相比较而言,国外主要新能源国家灵活电源比重相对较高,西班牙、德国、美国的灵活调节电源占总装机的比例分别为34%、18%、49%,美国和西班牙灵活调节电源达到新能源的8.5倍和1.5倍。通过灵活性改造,可有效提升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但《规划》提出的2.15亿千瓦改造目标,目前完成不足5%,严重滞后。“三北”地区及部分发达国家电源结构情况如图所示。
“三北”地区及部分发达国家电源结构
(五)大电网配置能力有待提高
跨省区电力流规模存在合理的扩大需求空间,电力大范围配置能力有待提升。负荷与资源逆向分布的特性决定了必须持续扩大跨区电力流规模,全面提升电网配置能力。2017年全国新增用电量的59.3%集中于东中部,其中,华东地区占全国新增用电量25.2%,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龙头地区,东中部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电力消费的主要区域。
为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促进清洁低碳发展,加快西部北部大型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基地开发,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至东中部负荷地区是必然要求。2017年,我国电网跨区跨省输送能力只有2.3亿千瓦,仅占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6%,清洁能源外送能力严重不足。
(六)坚强输电网与智能配电网仍需协调发展
输电网和配电网“两头薄弱”制约我国电力发展,各级主网架亟需加快建设,智能配电网发展基础薄弱。当前,特高压骨干网架尚处于形成期,输电通道建设难以满足大规模清洁能源开发需求,省间能力交换不足严重制约大电网功能作用发挥;配电网仍存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智能化水平低的问题,随着配电网负荷快速增长,特别是电动汽车、储能等设备大量接入,对配电网的接纳能力、建设标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快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
(七)电力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体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尚未建成,市场规则仍不够健全和完善,省间壁垒较大,促进可再生能源跨省消纳的电价机制缺乏。
一是交易机制缺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发电企业和用户之间市场交易有限,售电侧有效竞争机制尚未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
二是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现行电价管理仍以政府定价为主,电价调整往往滞后成本变化,难以及时并合理反映用电成本、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保护支出。
三是可再生能源跨省消纳壁垒亟待破除。电力改革试点以省为单位落实推进,很多省份出于对省内发电的保护,对外受电量、电价做出不合理限制,造成电力市场交易省间壁垒问题,不利于电力资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和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消纳。
调整思路与重点举措
(一)科学研判未来电力需求,适度超前发展保障电力供应
针对未来用电需求的增长趋势,应通盘考虑全国电力工业总量、结构、布局等问题,坚持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十三五”我国电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调整电源结构、优化电源布局,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二)严控煤电规模,规范自备电厂发展
严控煤电新增规模,促进煤电有序发展。按照“抓大头、压落后”的原则,精准施策推进煤电去产能。把东中部地区作为煤电去产能重点,已建煤电机组应减少发电并有计划关停,并将煤电去产能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有序推进西部北部煤电基地集约开发,发挥特高压电网大范围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煤电打捆外送,保障我国电力供应长期安全。将自备煤电机组纳入压减煤电项目清单,严控燃煤自备电厂发展。制定自备电厂管理办法,未纳入国家电力规划的自备电厂项目一律不得核准、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应立即停建。
(三)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开发以集中与分散开发并重。风电重点开发“三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河北、内蒙古、东北三省、甘肃、新疆,以及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区,开发形式以成片区的、较大规模的集中式风电场为主。同时支持风能资源不太丰富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开发中小型分散式风电场,在沿海和中部地区建设若干分散式风电群。太阳能发电重点开发与风电共建的甘肃酒泉、蒙西、新疆哈密建设百万千瓦光伏基地,以及青海格尔木、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北部等3~5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同时在西藏、内蒙古、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建设若干个10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在其他地区建设一批城市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四)调峰电源建设与灵活性改造并举,提高系统调峰能力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电站等调峰电源建设。对已开工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进一步优化施工工期,力争提前投运;积极推进已列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按期投产;结合特高压电网建设、新能源发展,适时调整抽水蓄能选点规划。推进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在有条件的华北、华东、南方、西北等地区建设一批天然气调峰电站,增加系统的灵活性资源供给能力。
推进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与储能应用。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展包括锅炉、汽轮机、蓄热罐、电锅炉等各项改造的能力,未来应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发灵活性改造积极性,力争完成“十三五”规划改造目标;在储能方面,目前我国已经掌握兆瓦级、10兆瓦级电池储能电站的集成、运行和控制技术,预计“十三五”末锂离子电池综合度电成本会降到0.3元/千瓦时,在用户侧将具备商业化推广能力。2020年之后,随着电动汽车及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价格更低、布局更广的储能系统参与电网级应用。
(五)推进电网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两头薄弱”问题
优化全国同步电网格局。一是进一步推进华中省间联网建设,满足大容量直流馈入需要;二是加强华北—华中联网,提高通道输电能力和系统安全稳定水平;三是推动建设“三华”同步电网,形成坚强受端电网。
提升配电网发展水平。加快构建一流现代化配电网,满足在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日益提高的用电需求。一是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强化统一规划,确保廊道、选址、建设一次到位;二是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补齐农村电网建设短板,加快推进农网供电服务均等化;三是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不断推进“大云物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适应配电网互动化发展需求。
(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促进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则、统一平台、统一运营的思路,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以建立公平开放、充分竞争的电能量市场、售电侧市场以及相关联的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可再生能源消纳市场、输电权市场为重点,加快建立符合市场化需求的电价机制和透明高效的电力交易平台。
加快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完善并网发电企业辅助服务考核机制和补偿机制,满足电网调峰、调频、调压和用户可中断负荷等辅助服务的新要求。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电力用户参与的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