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医疗 > 正文

“一带一路”国内企业盘点:剖析49家医疗上市企业“出海”

2018-01-08 13:47:30  来源:亿欧网

摘要:  为了剖析国内医疗企业“出海”现状,亿欧大健康频道翻阅了190家A股医疗上市公司的公告,梳理出其中49家具有出海的动作医疗上市企业,归纳其出海动作、所开拓的市场和所涉足的领域。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医疗
\

  享有“全球投资赛道的顶级赛道”之誉的医疗产业,因其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一直是各国角逐的主赛道。与此同时,医药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和消费的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药产业自身的国际化。
 
  欧美此前一直是世界医药市场的主流市场,然而近年来,世界医药市场增长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亚洲、澳洲、拉美、东欧等地区。自2002年诺和诺德率先在我国建立药物研发中心以来,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诺华、辉瑞等制药巨头也相继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完成医药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
 
  大量外企资金的涌入,在进一步压缩国内医药市场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国内医疗企业积极“走出去”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浙商证券发布的《医药行业OFDI快速增长,海外投资方兴未艾》报告指出,2014年以后,国内医疗企业海外并购的活跃度明显上升,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红利,国内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获得海外先进技术的产品;另外一方面,国内并购整合火热导致优质标的逐渐减少,估值价格水涨船高,国内企业纷纷向海外寻找拥有高技术高质量产品而估值合理的收购对象。加上人民币贬值的背景,收购海外资产对国内公司的吸引力增强。
 
  为了剖析国内医疗企业“出海”现状,亿欧大健康频道翻阅了190家A股医疗上市公司的公告,梳理出其中49家具有出海的动作医疗上市企业,归纳其出海动作、所开拓的市场和所涉足的领域。
 
49家具有“出海”动作医疗上市公司梳理
\
\
\

  巨头的动作,往往会成为一个行业的风向标,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通过上述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刚刚市值超过2000亿,主营业务聚焦于医药市场的恒瑞医药,还是布局医疗全产业链的复星医药,亦或是瞄准精准医疗的华大基因,以及眼科医疗连锁品牌爱尔眼科,这些医疗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均在海外市场有所行动。
 
  宏观分析:成立时间、总部地域、主营业务和法定代表人出生年月
 
  追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史,建国和改革开放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建国后,国内医药市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呈现“国有一统天下”的行业格局。直到改革开放,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不发加快,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批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开始组建。上述统计的49家具有“出海”动作的医疗企业,无一例外都是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发展起来。

\


  从时间维度上看,除去成立于1985年的丽珠集团和成立于2010年的华大基因,上述49家具有“出海”动作的医疗企业集中成立于1992年至2005年期间,1998年成立的企业数量最多,为7家。其实,华大基因母体公司成立于1999年,2010年为了走上资本市场,才将集团中最盈利的部分剥离上市,也就是说华大基因成立时间也在2005年之前。换句话说,这些49家具有“出海”动作的医疗企业至少拥有12年的企业发展史,具备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对国内医疗市场相对熟悉。
 
  成立时间早,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医疗企业抢占国内市场提供先机。然而,医疗资源的区域化,仍然是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49家具有“出海”动作的医疗上市公司中,总部位于浙江的有10家,占比最高,其次是广东,位居第三的是吉林、天津和湖南。
 
49家具有“出海”动作的医疗上市公司总部数量占比
\

  延伸到整个医疗行业,在这49家医疗企业中,34家企业主营业务为医药,占比为69.39%;8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为医疗器械,占比为16.33%;4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为医疗服务,占比为8.16%;2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为CRO,占比为4.08%;1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为保健品,占比为2.04%。

\

  如此的划分比重,与我国医药市场规模远大于医疗器械市场,同时医疗服务市场牢牢握在公立医院手中的行业不无关系。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出海”动作已经渗透到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CRO、保健品等医疗细分领域。
 
  抛开时代背景、总部地域以及细分领域这三个因素,企业掌舵人也是影响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分析上述49家企业法定代表人出生年月的分布情况,我们发现,60后法定代表人占比超过一半,所占比例为55.11%;50后法定代表人占比位居第二,比例为22.44%,70后法定代表人占比位居第三,比例为20.41%;40后法定代表人占比最少,仅有2.04%。也就是说,在这一波出海浪潮中,60后法定代表人仍在企业中占据“掌权”位置。

\

微观剖析:出海动作、所开拓的市场和涉足领域
 
  焦点一,出海动作。
 
  产品出海和资本出海是医疗企业出海的两大标准动作。从事上述梳理的49家企业来看,大部分的医药企业都已经开展了产品的出口贸易,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加深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为下一步资本出海做好准备。
 
  显然,近年来,伴随着恒康医疗以16.94亿元受让澳大利亚第二大影像诊断企业PRP公司、楚天科技以11亿元联合并购德国药企Romaco集团75.1%股权、爱尔眼科以1.52亿欧元收购价,向持有Clínica Baviera, S.A.100%股份的股东发起自愿收购要约等巨额收购消息的爆出,资本出海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医疗企业出海的主要发力点。
 
  按照投资方向,浙商证券将资本出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工厂和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药物销售于该国当地市场;第二类是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投资方在考虑项目的时候最主要会想到人才的招聘以及该地研发氛围;第三类主要是在被投资过设立公司以进行推广和销售,涉及金额小,人员少。
 
  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产品出海和资本出海往往并驾齐驱。就拿恒瑞医药来说,2016年,恒瑞医药继续加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力度,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仿制药国际化方面,吸入用七氟烷顺利销往美国,注射用环磷酰胺等系列产品销售稳步增长;欧、美、日规范市场各项目按计划开展注册申报工作;其他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南美、中东地区等逐步加强注册力度。创新药国际化方面,一是在美国继续开展吡咯替尼 I 期临床试验;二是积极考察海内外先进技术和项目,引进日本 Oncolys BioPharma 公司的溶瘤腺病毒产品 TelomelysinTM,补充公司肿瘤免疫产品线,增强公司在抗肿瘤领域的竞争力;三是在美国成立子公司,专门负责海外项目的引进。
 
  焦点二,所开拓的市场。
 
  国内医疗企业“出海”所开拓的海外市场,往往是根据企业自身所欠缺的因素而定的,核心在于争夺研发能力和营销渠道。
 
  通常情况下,如果仅仅是为了加速国际化和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企业往往会开拓中国以外的市场,用并购标的在其市场本有的渠道实现交叉销售;如果是为了快速获取相关技术加快研发进程,企业则会选择优质的海外标的进行投资。
 
  就拿复星医药来说,近年来,复星医药集团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开展针对主要经营活动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开展或主要向处于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对象提供服务的经营主体的并购。其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能悦有限公司是复星医药境外资产的主要投资主体。
 
  2016 年末,复星医药的主要境外资产为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研发和生产企业 Alma Lasers,该项控股收购于 2013 年完成。Alma Lasers 成立于 1999 年,是一家总部位于以色列的美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产品技术和销量均位居全球领先。2016 年,Alma Lasers 实现营业收入折合人民币约 78,621 万元。2016 年,本集团境外资产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占比分别为 10.06%、3.67%。此外,复星医药还积极完成对位于硅谷的呼吸疾病检测公司 Spirosure 的 C 轮投资,进一步拓展医疗器械产品布局,开拓呼吸检测治疗领域。这两大收购动作均是为了丰富自身产品线,所以开拓的市场为美国和以色列。
 
  总体上看,上述49家企业中,大多数处于提高自身研发能力阶段,因此大部分企业均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北美、日韩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急需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则将目光聚焦在古巴和委内瑞拉等非发达国家地区。
 
  焦点三,涉足领域。
 
  国内医疗企业出海所涉足的领域,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既可以是横向丰富产品种类,也可以是纵向延伸到不同的产业链。
 
  就拿爱尔眼科来说,爱尔眼科的发展战略是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搭建世界级眼科平台。2016年,爱尔眼科加快国际化步伐,一方面通过爱尔(美国)国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对AW Healthcare Management,LLC 75%股权收购;另一方面通过爱尔眼科国际(欧洲)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欧洲最大的眼科连锁机构Clínica Baviera, S.A,上述收购奠定了公司全球发展的战略格局。
 
  同时,为打造全球化科技创新新生态,爱尔眼科通过爱尔眼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参与投资设立了Rimonci International Specialized Fund, L.P,进一步完善公司在眼科相关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培育全球眼健康服务生态圈,投资眼科及前沿领域的创新项目,创造和完善公司的多业态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眼科集团,爱尔眼科已构建起跨越亚美欧的网络布局,加速临床、科研、人才资源全球一体化,搭建世界级眼科平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高端医疗业务的快速增长,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