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科技多么进步、产品多么智能,大多数医生仍希望沿用传统就诊方式,并保持这样状态。
如果患者“虚拟就诊”成为“Option A”(首选),而面对面看病成为Option B(第二选择)。恐怕首先感觉不安的是医生,而部分患者和家属则愿意尝试,因为他们要么路途遥远、要么出行不便。
如果未来医疗服务环境演变成为高科技化就医环境,即看病与成熟高科技相结合,AI设计目标精确的程序,寻医问药成为了"AI决策和选择",也许对医患双方都是好事。“虚拟就诊”悄然诞生!
什么是“虚拟就诊”?
“虚拟就诊”是患者和医生通过虚拟媒介(电子邮件、电话或音视频系统)的交流方式,进行疾病诊疗和保健咨询,与面对面就诊交流效果相同。
对某些患者而言,“虚拟就诊”更方便,医生也能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医生自己的患者出院后随访或专科会诊咨询等。
商榷的问题:“虚拟就诊”能否准确完成必要的体征检查吗?
“虚拟就诊”如何进入主流医疗服务市场?
事实上,“虚拟就诊”在今天的医疗大环境和科技助推下已渐成气候。例如美国凯撒医疗(Kaiser Permanente) 已经采用“虚拟就诊”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这些患者无需体检或临检,得出完全相同的诊疗方案和治疗建议。
凯撒医疗每年投入巨资不遗余力地推动“虚拟就诊”模式的发展。去年,在1亿多人次就诊中,有52%是通过“虚拟就诊”模式完成的,验证了“虚拟就诊”的安全性和专业可靠性。
以皮肤病远程诊疗服务为例,患者将皮肤图片发送到预约就诊的皮肤科医生那里,如同去诊所看病一样,进行“虚拟就诊”。医生也会指导患者发送相关照片,并把图像资料转发给其他专科医生,请求会诊帮助,为患者做出最佳诊疗方案。
诸如此类皮肤病均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图像传输方式完成“虚拟诊疗”,既节约了医生时间,也不需要烦劳患者去诊所就诊。最重要的是诊断和疗效相同。
“虚拟医学”或“虚拟就诊”系统类似企业内部信息化虚拟系统。用户只需要打开一个特定App,提出“需求”,再回答一些“定制”问题,分享一些必要信息资料,基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即可获得最佳诊疗方案或建议。
直至患者的需求得到明确解决后,该“虚拟就诊”程序才会关闭,说声“祝您早日康复!”
与此同时,后台系统提供解决方案的医生(虚拟位置)则根据提供服务的质量获得报酬或“奖励”。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执业医生提供“虚拟就诊”,而不是互联网IT技术人员或客服人员。
这是对传统诊疗模式的升级换代,并非完全颠覆。因为仍需要医生“仲裁”诊疗和决策方案。
目前的AI-M.D.系统仍无法取代真正的医生M.D.
如需收集患者样本化验,App程序会自动指导患者回答相关问题,然后引导患者到最近的临检中心进行样本采集和化验程序。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诊断并开具相关药品或指导康复,电子处方会直接进入配送流程,或配送功能饮食等,确保完整的医疗服务程序。
在目前医疗市场中,“虚拟就诊”的应用前景
在北美,一些较大的医保机构正大踏步地朝着这个方向拓展。像St. Joseph Health(加拿大最大的医保公司)正快速布局“虚拟就诊”服务,在现有的33家诊所中率先鼓励和引导病人使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PDA等开展“虚拟就诊”。
患者可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果病人希望面对面就诊,家庭医生也会登门拜访提供服务。医生还指导病人使用App来监测自己身体状况和疾病进展。
实践证明:“虚拟就诊”对慢病患者和老人获益良多。因为慢病患者就诊是持续性需求。患者可以根据需求打开和关闭药品配送请求,通过手机查看诊疗措施和药品服用说明。医健管理人员也可以在病人需求时,安排医患双方音视频交流和初步检查,排查治疗中的问题,并对治疗方案作出相应建议,确保病人的疾病得到最佳管理。
预测“虚拟就诊”的未来发展
既然“虚拟就诊”有诸多好处,那么,如何应用于现有的医疗服务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第一步,各大医疗服务机构需要重视患者的时间和价值,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并甄别出“虚拟就诊”适用人群或偏远社区居民等。
第二步,从专科疾病入手,如老人帕金森病、糖尿病或心力衰竭患者,逐步引入临床应用。
第三步,不管简单或复杂的病情,需要保障患者得到相应的诊疗方案,在不断提高精准服务过程中,提升患者对“虚拟就诊”的兴趣和体验感。
当然,会有医生对该模式应用和未来发展坐立不安,担心在科技创新和模式变革中,医生群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被患者逐渐“忽视”或"渐忘"了。医疗服务流程中医生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也有医生笃信“虚拟就诊”是更加人性化的便捷服务模式。因此,医生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一些他们想做、更有意义的事情。部分患者已经寸步难行,毫无疑问,“虚拟就诊”是他们的首选。
无论怎样的争议,未来医学和医生必然会接受并积极采用“虚拟就诊”服务模式。因为是医患双方获益的事情。
医疗服务的本质是医患相互协作,“虚拟就诊"是基于医患之间彼此相互信任和默契。
当前的医生是否愿意提供“虚拟就诊”,并作为自己患者随访就诊的第一选择?是患者说了算!然后是政策和法规监管和规范,因为医生和他们熟知的患者已经这样做了。不信你去问问医生们?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