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医疗 > 正文

医疗界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公立医院改革扩容 服务质量提升

2018-03-06 14:26:26  来源:健康界

摘要:分级诊疗将以全科医生培养为突破口、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被纳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医疗界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提高至450元、大病保险制度造福1700多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7岁……一系列数字彰显着我国过去五年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实施三医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长期实行的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凝练了我国过去五年医改工作的精华。
 
  展望已经到来的2018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新的工作规划。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已经下达,只待整装出发。
 
  回顾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所列规划,细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成绩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绩还在路上。
 
  借全科医生打开分级诊疗第一关口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关乎医改成败。2017年,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分级诊疗两大抓手分别是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提出了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的工作目标。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总结:“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
 
  2018年伊始,我国希望通过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打通分级诊疗第一道关口。
 
  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全程收看了,总理做工作报告的电视直播。他强调,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安排表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基础性工作,“这份工作报告非常强调落地性与方法。”
 
  在徐毓才看来,全科医生队伍培养属于实操层面的工作,只有完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使患者重筑对基层医疗水平的信心,再通过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形式类改革举措,才有可能实现患者基层首诊。

\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容
 
  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工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历年均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药品加成全面取消的基础上,2018年的重点工作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历年相比,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首次被列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徐毓才强调,随着医疗服务资源总量的增加,老百姓不仅希望能够看得上病,还希望能够看得好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徐毓才说,高质量的医疗、教育等还是稀缺资源,具体表现为患者希望能够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舒心就诊。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国家卫计委早已做出工作部署。2015年,国家卫计委启动为期三年的首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过三年时间,各医疗机构在预约挂号、日间手术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国家卫计委则在全国启动第二轮为期三年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等5项医院工作制度,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

  养老产业或提速
 
  2018年,我国将继续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
 
  徐毓才表示,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看出,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的力度持续加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给予民营企业平等发展机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表明决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
 
  2018年,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在徐毓才看来,这是一条非常“落地”的举措。“我国财政对居民基本医保投入逐年增加,群众因此对‘保基本’的获得感更强。”
 
  相较而言,强基层、建机制落实起来相对困难。2018年,政府下定决心,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