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领地新划分,微信很受伤,支付宝也不好过,只因这样的格局
移动支付领地新划分,微信很受伤,支付宝也不好过,只因这样的格局
2017-06-01 14:24:02 来源:亿欧网抢沙发
2017-06-01 14:24:02 来源:亿欧网
摘要:①支付宝和财付通两者共占据市场份额93 21%,保持绝对“双寡头”优势。②银联先后宣布与美团、中国移动、京东金融等多家公司合作,共同发开云闪付业务。③三家电信运营商也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力。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微信
支付宝
5月27日,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在京共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持卡人通过银行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这40余家商业银行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并即将开通,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
根据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57.9万亿人民币,相比2015年增长率为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2017年Q1,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8万亿元,环比增长46.78%。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包含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一季度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两者共占据市场份额93.21%,保持绝对“双寡头”优势。
此前,中国银联一直在推行NFC近场支付,并为商户免费更换支持NFC功能的POS机,然而并没有能阻止二维码的普及。2016年,银联推出自己的二维码标准后,免费更换兼容NFC功能POS机的优惠活动也暂停或取消,转而全面拥抱扫码支付。自2016年10月以来,银联先后宣布与美团、中国移动、京东金融等多家公司合作,共同发开云闪付业务。
除了中国银联,三家电信运营商也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力。中国移动的和包已经改名为“和包支付”,中国电信有翼支付,中国联通也有自己的支付应用。在最近,中国移动的和包已经更改了首页,与支付宝非常接近,预示着将展开大动作。
2017年度股东大会上,李跃称,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目前中国移动手机钱包“和包”注册用户逾2亿人,去年交易额达10000亿元人民币,同时又与银行合作推出联名卡,未来会继续研究相关业务在公交、地铁等不同方面的发展,亦可推动移动支付普及化。这也预示着中国移动将全面发力移动支付。
中国电信的翼支付更是早已经成为三强之一。2016年的中国电信财报显示,互联网金融板块的翼支付业务月均活跃用户同比增长超过三倍,全年交易额同比增长近30%,超过人民币1万亿元。
资料显示,2017今年3月,翼支付上线境外第一家线上电商——香港芭鲜国际,用户首次通过翼支付体验到了跨境支付业务。很快地,翼支付与澳大利亚支付平台RoyalPay(皇家支付)达成合作,强势登陆澳洲。5月开拓近100家当地线下扫码支付商户和线上电商,用户将在那里实现手机支付。数据显示,2017年1季度,翼支付国际业务整体交易额达到465万,活跃用户两万余人,交易笔数达5万笔。
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2017年3月,翼支付月活继续增加,达到1067.32万人。翼支付开始撬动全国31省自行配置营销活动,与百万家门店合作开展“翼支付日”和随机立减等活动,大幅拉动用户活跃。同时,以橙分期为切入点,电信营业厅线下销售套餐与翼支付客户端线上办理模式相结合,进一步拉动活跃用户增长。
从中国银联、各家商业银行到三家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参与者呈现了群雄争霸的场面,这与线上第三方支付的一超局面完全不一样。显然,巨额的补贴一定会此起彼伏。
这场补贴战役打下来,微信支付会最受伤,腾讯第一次可能尝到被人COPY的感受,微信支付已经占据的市场将被严重的分流,包括银联、各家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等的巨头都将分食这块蛋糕,移动市场将出现新的平衡。
未来,很有可能出现的结局是4:2:1:1的格局。也就是说,在线下扫码市场上,支付宝占据40%,微信支付占据20%,银联占据10%,运营商占据10%,其他的份额将被众多扫码机构分割。代表支付宝的蓝色、代表微信支付的绿色、代表中国银联的红色,以及其他更多的色彩将摆满柜台,彩虹在线。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uh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