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移动应用 > 正文

5G未到,微信却已力不从心

2018-06-01 14:00:28  来源:北国骑士

摘要:日前,在由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主持的圆桌论坛上,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提出,为什么腾讯一直没有推出车载微信,毕竟现如今微信已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例如付款,微信通话,微信语音,位置共享一些列的功能,让大家觉得微信的作用之大。
关键词: 5G 微信
  日前,在由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主持的圆桌论坛上,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提出,为什么腾讯一直没有推出车载微信,毕竟现如今微信已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例如付款,微信通话,微信语音,位置共享一些列的功能,让大家觉得微信的作用之大。曾庆洪认为,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车企,很多微信用户也是非常关心。
 
\
 
  随后,马化腾做了解释,他认为,“为什么微信不提供汽车版?张小龙团队想到一个本质的问题,是用户在开车的时候该不该用微信?
 
  根据马化腾的说明,微信一直在担心用户用的太爽了影响安全,所以没有将微信方案内嵌到车联网体系。不过,马化腾透露,微信团队正在考虑提供一套纯语音的交互接口,“如果能做得到,就正式的提供给大家”。
 
  马化腾和微信团队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开车最重要的是安全,开车的时候,双手是不能做其他工作的,眼睛更是应该专注,而“眼手结合”正是现在智能手机的关键互动方式,微信也离不开这样的使用场景,在车内玩微信,首先交规就不答应,而车企更不敢以身试险。
 
  虽然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大大进步,但就汉语言来说,短期内要想达到微信自由对话却不需要手眼配合的状态还不可能,微信车载版本的推出更需要大量的实验与交通法律法规的修改适配,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还可以看到,汽车厂商与互联网巨头就车载环境下的微信的使用的对话,也展示出微信所面临的尴尬。在我们即将进入的5时代中,大多数的场景都不再是微信所擅长,社会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社交软件变革与升级。
 
  在公认的5G三大场景中,基于广覆盖的物联网、基于低时延的智能驾驶汽车、基于高带宽的视频流媒体业务,微信都勉为其难。
 
  在物联网方面,需要的是上下行同等资源的网络支持,但却不需要连续性,很多时候的传输可能都只需要几个B或者几个KB,点对点的物与物的连接需要高稳定性,从本质上反对经过太多的流程。在这方面,高稳定性的电信运营商直接网络服务解决方案会更具有实用性,而识别、传输和反应的整个过程主要将依赖物联网芯片商、IT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像微信这样的人与人的应用没有什么必要性。
 
  腾讯已经提出了“连接一切”的大战略,但却缺乏落地的核心能力,几乎所有的方面都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撑与合作,这必然将在物联网时代被OTT掉,拥有各种资源能力的厂商将组成强有力的互补性的联盟。
 
  虽然现在5G还未开启,但部分物联网的应用却已经普及,最典型的就是共享单车的智能锁。虽然腾讯投资了摩拜,却只能是提供一种使用微信扫码来解锁的能力,而这种共享单车的解锁技术实现却只是由电信运营商、设备商与锁具制造商合作完成。我们也看到了,即便有微信的加持,摩拜还是败了,这其实就是微信在物联网时代被边缘化的第一个案例。
 
  在视频另有,腾讯绝对是非常具有实力的,腾讯视频位居中国视频第一阵营领先位置,但是微信却不是。
 
  微信上没有长视频,据说这是为了照顾客户体验,叫“克制”,但短视频也是浅尝辄止,从6秒延长到10都战战兢兢,一方面是怕垃圾成堆让微信用户出逃,另一方面可能更是怕服务器撑不住。
 
  在短视频方面,腾讯曾经当微视下马,后来当自己扶持的快手虎牙等等被抖音火山西瓜远远抛在脑后的情况下,不得不复活微视,并使用了各种手段“严以待人宽以律己”,封杀打压无所不用其极,目的依然是争夺短视频阵地。
 
  很多人说,只要腾讯将短视频加入到微信之中,朋友圈阵地对短视频开放,抖音们瞬间就溃不成军。这些可能都是美好的幻想,但对微信却并不实际。要是微信可以这样做,何必等到现在。
 
  微信的架构不足以支撑短视频行业,也不足以支撑高流量的视频流业务。一句话,微信不是为视频流这种大流量应用而生的,它过时了。
 
  回到开头那个梗,汽车很可能就是第三个微信无所作为的5G场景。开车用微信,那对于司机绝对是找死的节奏。在微信没有找到合适的不影响开车安全的技术实现手段之前,如果让微信登上汽车,那就是微信找死。
 
  我们只能说,3G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的微信,以电子邮件成名的张小龙,有可能成为5G时代的终结英雄。当5G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张小龙所创造的微信神话也就走到了终点。这不是时代的悲剧,只是时代的延续。各领风骚几多年,我们只能期待腾讯、微信和张小龙也有机会抓住新时代的牛鼻子吧。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