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们多努力地讨好用户,今天我们就有多努力地讨好开发者。
上个月,社交平台SnapChat也发布了开发者套件Snapkit,通过API接口,开发者可以在SnapChat上接入各种第三方应用、利用SnapChat登录应用并将SnapChat的相机和表情包Bitmoji。
同时为了Diss一下自己的老对手Facebook,SnapChat还特地提出自己会对用户数据严格保护,禁止应用调用用户好友列表、禁止持续追踪用户数据等等。
不过在Facebook上,开发者接口和工具打造得更加完善。加入了支付工具、AI能力、营销自动化等等辅助工具。
从Facebook到SnapChat,海外社交媒体开放API和各种开发工具套件,引入开发者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投射到中国,与其模式相似的就是这两年很火的小程序/轻应用。
中外通吃的轻应用模式究竟好在哪?
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应用开发和中国的轻应用有着很多共同点。双方都有着无需安装注册,随用随走的轻便特点,同时双方都依附在巨大的流量入口之上,比如微信、Facebook、Snapchat这样的社交媒体,或是百度、UC浏览器这样的搜索入口。双方都通过自身平台庞大的用户量保障来吸引开发者,再让开发者开发出各种直达服务来丰富平台的功能性。
直达服务的丰富与否,对平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对于微信、Facebook这些有支付入口的平台来说,直达服务的丰富程度是决定移动支付活跃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户在平台服务上产生购买行为,自然会选择平台提供的支付方式,进而可以打开未来的金融服务布局。
另外就是平台上的直达服务可以直接绕过应用市场的禁锢,实现几乎一样的效果。此前我们常说微信小程序让苹果如临大敌,就是因为相比AppStore复杂的审核程序,理论上来讲小程序提供的环境更加灵敏和友好。而绕过应用商店体系,意味着应用商店排名、移动广告投放等等已经趋于成熟的商业生态都可能被重新洗牌。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提供给用户更加丰富的便捷功能,让他们的一切需求都可以被平台满足,从而牢牢地被锁在一个生态之上。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轻应用这一概念在中国已经出现很久了,在2010年创新工场就曾经投资过一家名为磊友科技的企业,当时打出的宣传话术是“第一个专注于HTML5开发的公司,专注于移动设备的网络游戏开发”,等到2016年张小龙再提出小程序这一概念,引发一阵开发热潮时,这家企业早已转型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是轻应用还是小程序,发展到今天虽然称不上“鸡肋”,但也没有承担起当年人们所托付的期待。
轻应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今天如此的现状?
人们对轻应用的期望值过高,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绕开应用商店、无需下载等等有点的确对用户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但即用即走、缺乏主动唤起路径的实际情况的确很难让用户留存。让这样的轻应用重现当年移动应用萌发时的力量,未免有些太过强人所难。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实在太好,线上线下的移动应用生态已经相当完善了。最终就导致轻应用缺乏使用价值上的稀缺性:线上使用时大部分移动应用已经能满足用户所有的需求,线下使用时又常常和微信公众号、移动支付二维码等等功能产生生态位重叠。这也是为什么轻应用如此看重开发者——轻应用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只能靠他们去解决了。
最后一个原因,是平台除了流量和入口,并没有给予开发者更多支持。这一点我们和海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Facebook们和Snap们提供的各种Kit各种Studio,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开发者释放着工具力量,尤其在AR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模板和贴纸,就差手把手教开发者开发了。但在这一点上国内平台完成得极差,以小程序为例,消息刚一公布时坊间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小程序教学培训”,可见行业内对小程序开发拥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反倒是微信自己表现的稍显冷淡,并没有给开发者提供太多有力的支持。
几点原因综合来看,中国的轻应用虽然起步很早,但其他产品模式本来就没有留下什么生存空间,平台方面也没有给予太多有力的支持,最终形成今天积贫积弱的现状。
开始分流:轻应用的下半场是鸡肋反击战
但这一现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
如果从2010年所谓第一家HTML5开发公司开始算起,到今天为止整体网络环境和平台特性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手机性能更强大、网络连接速度更快,可以运行更复杂的轻应用,同时平台方面也在不断累积自身能力,让这些能力成为有利于轻应用开发的工具,比如百度、腾讯的AI技术、阿里的信用体系、小米华为的UI等等。
未来的中国轻应用,可能会向几个方向分流:
技术流
所谓技术流,就是平台把更多技术能力,尤其是AI技术能力赋予开发者。百度、腾讯这些技术累积较为强大的平台十有八九会走向这一方向。实际上在之前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就已经展露了一部分智能小程序的功能。让轻应用开发者比移动应用更早获得AI能力,他们也就更有可能开发出跳出移动应用固有模式的产品。
数据流
数据流指的是平台把对于数据的累积和挖掘赋予开发者,最典型的就是阿里的信用评级体系。涉及到金融、支付、企业服务等等方向的平台更适合这一路线,通过提供数据挖掘结果和模型,解决更多B端应用场景或线下应用场景的需求。例如结合地图软件的交通大数据,用户可以在车站扫描二维码查看拥堵指数等等。
流量流
流量流就是那些仍然为轻应用开发者提供流量支持的平台,从现在的现状也不难看出,未来这一流派很可能会被边缘化。走向这一流派的,很可能是小米这样的占据手机UI入口的企业,这些平台通常对移动应用商店已有布局,轻应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无害的补充。
如果我们也很庸俗地把中国轻应用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那么轻应用的上半场一定是无聊透顶的,希望即将到来的轻应用下半场,可以带来一些精彩。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