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0 11:02:06 来源:极客之选
过去在 App Store 里买应用,我需要考虑的只是应用值不值这个价,20 元左右的游戏,1 块钱左右的应用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后来有很多应用都不再提供买断的方式,而是转为订阅,写作软件 Ulysses、日记应用 Day One 都是这样。于是我开始犯了难,这个软件值得我每年为它付费吗?
苹果给 App Store 加入订阅模式不只是想多赚钱,更是为了打破独立应用的天花板。
根据 Business Insider 的最新报道,苹果曾在 2017 年 4 月邀请一批独立开发者参加了秘密会议,目的是请他们支持最新的订阅模式。
此前 App Store 中主要的付费方式是一次性买断和内购,订阅模式的加入不只是增加了一种付费方式那么简单,它对苹果自己、开发者、用户都有着不同的改变。联想到 iOS 11 后 App Store 界面产生的巨大变化,你或许就能知道苹果这么做的意义。
苹果为什么推出订阅模式?
App Store 诞生造福了无数的开发者,他们的产品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还能随着 iPhone 的销售接触到更多的用户。于是市场竞争变得激烈,除却免费应用外,付费应用的平均价格一直在下降。这对用户来说是件好事,多了更多选择,成本还降低了。对一部分开发者来说也是好事,整个生态壮大,用户变多,那些面向大众的服务型产品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不需要靠售卖应用来赚钱,只要用户变多,自然盈利就容易,所以竞争激烈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另一部分开发者压力就很大了,尤其是一些工具类应用,当用户一次性买断后,交易就此结束,而开发者还要不断维护和更新应用,如果不能持续地找到新用户,开发者很难有资金和动力去支持更新。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所有软件都想做社交的原因,他们需要更多的盈利点,用户有了粘性才有更多的盈利可能。
App Store 需要工具型应用,用户也需要,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质量应用生存困难。这有点像独立游戏,制作周期长,但回本的机会少,主要就是用户付费买断。游戏界的做法是推出 DLC 和道具购买,但放到工具型应用上这两种方式都用不上。如果苹果不能推动开发者制作和维护高质量的应用,整个生态都会慢慢衰落。
于是苹果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订阅模式:让玩家持续地付费,开发者持续地提供服务。
为了 App Store 的未来,苹果操碎了心
苹果在 App Store 的抽成是 30%,开发者只能得到剩下的 70%,为了鼓励开发者转向订阅模式,苹果改变了一项政策:用户订阅后 12 个月内,苹果的抽成为 30%,但如果用户在一年之后继续订阅,苹果的抽成降为 15%。
还有一个更明显的变化,iOS 11 之后 App Store 进行了一次大的改版,首页突出显示编辑推荐的内容,并以卡片的形式展示,以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很多小众的独立应用因此获得大量曝光,下载量剧增。苹果还在应用页面突出显示订阅选项,并提供免费的试用,这些动作都是在向用户推荐高质量应用,并引导订阅。
当然,还有一点苹果做得不够好,就是默认自动续费,还把取消订阅的入口隐藏很深。苹果曾在支付宝中推出过大量的 Apple Music 试用资格,不少人在到期之后忘记取消订阅,导致自动续费。也有很多应用故意引诱用户点击试用,结束之后「骗取」订阅。
如果你想要查看和取消订阅,需要进行以下步骤:设置-点击顶端名字-iTunes Store 与 App Store-点击 Apple ID-查看 Apple ID-订阅,然后就可以查看和取消当前的订阅项目。
更大的挑战,更高的天花板
订阅模式带来的好处是多方的:对开发者来说,有了持续的收入,能做出更好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有了更好的服务,而且大部分订阅比买断更实惠,主动权也掌握在用户手里;对苹果来说,整个生态良性发展,收入增加。
当然,这样的方式也带来一些挑战。开发者需要拿出更多更好的服务来把普通用户转为订阅用户,如果做不好转型,带来的很可能是用户流失。拿苹果生态中知名的写作软件 Ulysses 来说,它从 25 美元的售价变为 5 美元 1 月的订阅,引来大量吐槽,尤其是之前付过费的老用户,认为这种方式是「绑架」。Ulysses 算是洗了一波粉,也把很多原来的用户送到了竞争对手阵营。
订阅模式打破了开发者的天花板,包括收入和产品,但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应用。从苹果改版 App Store 界面,提升人工推荐的力度就可以看出,苹果主要是想推动独立应用的革新,但实际情况是订阅模式对大型应用更有利,尤其是视频服务,比如国外的 Netflix 和 HBO,还有国内的腾讯视频、优酷等。独立应用要转型订阅,或者新的应用要推出订阅模式,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所以亘古不变的道理是,有更多的付出才会有更多的回报,订阅模式正是在鼓励开发者付出更多,让用户也付出更多消费。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