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1 14:47:45 来源:e-works
人们已经习惯将现在称为“后PC”时代,iPad平板电脑市场的火爆正是这种时代需求的体现,也成为追求时尚电子产品用户的首选。随着iPad和Android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我们的工作方式正在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 企业员工希望能在出差旅途中随时随地安全地访问企业内部的业务系统,查看进度、编辑文档和邮件,这即能增强企业面对市场风险的灵活性,也提升了员工办公效率。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
据德国两家研究机构Regus和Unwired共同对全球范围内的600位高管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说自己所在的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让员工可以在任何地方办公的技术和设备。71%的人认为,尤其是年青一代更需要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可能会抗拒传统的办公室。这次调查的结果证明,移动办公这一全新的工作方式并非只是白日梦:已经有62.5%的受访公司开始引进这一工作方式。59%的人表示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也可以有效率地工作。调研数据已充分表明,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iPad与企业移动办公
随着终端日趋移动化,市场竞争节奏也在加速。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及时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将性能不断提升且应用日渐丰富的平板电脑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相对移动笔记本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最大的优势在于重量轻、体积小,计算性能上不比移动笔记本差多少,但平板电脑的待机时间可长达8小时以上。而智能手机由于屏幕小和处理能力有限,其实很少被企业采用。iPad作为目前全球平板电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高性价比以及时尚的外形设计使之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电子产品,很多企业开始将iPad等平板电脑产品应用到企业的日常办公之中,以提升业务面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相对其它平板电脑产品,iPad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搭配主频为1GHz的A5处理器,预装业界首屈一指的操作系统并拥有领先的触摸屏技术,同时还有着丰富的应用供用户下载。对于企业级应用,很多厂商都推出了支持iPad的ERP、CRM、OA等应用的解决方案,让企业出差人员能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办公,从而加快企业业务运转效率。
iPad移动办公
三、企业移动办公方式
1、开发和迁移现有企业应用到iPad终端
很多厂商都在积极开发基于Andriod和iOS系统的业务平台,帮助企业将OAERPCRM等系统迁移到平板电脑,使移动办公用户能够通过3G或WiFi网络随时随地登录企业业务系统。这类解决方案不足之处首先就在于,业务系统部署在移动终端。为实现这一部署,企业需要单独开发不同客户端,设计新的用户界面,整合数据接口和增加新的安全设置,开发周期长。其次,移动办公需要与企业内部系统进行频繁的数据交互,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也无法保证。
2、桌面虚拟化移动办公
随着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业界厂商如VMware, Citrix正在推广一种桌面虚拟化技术(VDI), 即在PC,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使用统一的虚拟桌面,这种解决方案不直接部署在移动终端,PC或移动终端只是利用桌面虚拟化技术调用远程的window 桌面。 无论PC或移动终端都使用同一个界面和数据,同时由于虚拟桌面完全运行在后台,这样就简化了IT管理。 但因为VDI架构要求把所有PC上的应用都迁移到虚拟桌面,而虚拟桌面的功能暂不能全部替代现有PC上的所有功能和性能。所以很多客户感觉使用不便。 同时这套系统要求后台部署大量软件和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硬件,这也使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四、基于iPad移动桌面系统
随着移动办公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TIG公司推出了一种企业私有移动云的解决方案,TIG作为专业IT系统咨询和服务公司,致力于为全球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IT系统。这个企业移动办公解决方案是基于他们多年的大型企业IT架构和企业私有云设计和部署经验。 这个解决方案的特点是把iPad等平板电脑作为现有办公电脑的扩展,让用户在办公室里使用PC,出门时携带iPad来通过WiFi或3G进行移动办公,并且让用户在这两者之间自由切换。这样即让用户保留现有的PC 的使用习惯,同时又让企业用户享受利用iPad随时随地办公的方便。
用户通过无线网络登陆企业移动办公系统后,iPad 就可通过远程显示协议接收运行在企业内部服务器上的虚拟Window桌面映像,在iPad上显示的桌面只是企业内网终端的桌面镜像,而iPad用户通过网络传输键盘、鼠标等指令来进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不传输任何业务数据信息到移动终端上,而只传输鼠标、键盘等操控信息,从而能完全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