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移动应用 > 正文

BYOD时代:私人设备会被监控吗?

2013-08-01 10:11: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摘要: 因此,在某些极端案例中,所有储存在BYOD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数据都被视为有效证据。因此,CIO必须明确,即使对员工承诺不看他们的私人信息可以减少信任危机。
关键词: BYOD CIO

    企业CIO(首席信息官)打算偷窥员工私人手机内容的这个想法,会让员工大为光火。员工对于老板能直接窥视到他们私人邮件、短信、照片、视频等信息而焦躁不安。


    其实,员工的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


    全球著名移动终端管理方案供应商思可信(MobileIron)的战略副总裁Ojas Rege说,“其实员工们并不清楚信息管理的具体情况,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他们其实不知道老板到底能看到自己私人设备上的哪些内容,只是猜测而已。”


    在这个BYOD时代,人们工作、生活都集中在一台终端设备。因此,隐私问题已经成为BYOD时代受到关注的焦点:企业与员工签署了非常严格的《员工守则》,要求员工合法使用企业信息,并监控其设备。因此,员工总认为雇主可以窥视到自己所有私人信息。


    思可信调查了美国、英国和德国境内的3000名员工,结果显示,只有30%的受访者相信雇主没有监控他们的全部私人信息,其余70%的受访者则表示不确定。


    思可信的这项调查旨在研究存在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鸿沟。专家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由于信任鸿沟的存在,导致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从“拒绝服从”到“相互指责”再到“诉诸公堂”。


    这种信任鸿沟也造成科技公司和媒体状况越来越糟,Sprint的一则电视广告或许能表达众多企业主的观点:大家根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老板们甚至都不会随时随地带着自己的手机,又何以拿着员工们的手机?如果老板一直用自己的手机,他们怎么能通过自己的手机看员工上传的私人照片?


    广告上说的其实都是关于数据计划的内容,而大家的胡乱猜测则是火上浇油,使信任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


    出于理清混乱场面的目的,CIO.com网站委托思可信公司的Rege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在BYOD上的权限——企业到底能看到哪些私人信息?看不到哪些信息?


    有2/5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老板不可能看到他们的一切信息——他们大错特错!在公司内收发邮件和数据都是经过公司服务器的。“所以,你的公司绝对能看到一切!”Rege说。换句话说,如果员工的BYOD设备连接的是公司无线网络,公司就能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


[page]    如果员工的BYOD设备连接的不是公司无线网络,公司还是能监控到BYOD手机上的内容。从技术上讲,公司网管可以监测无线网络、模式、操作系统版本、电池余量、电话号码、地理定位、数据容量、企业邮件和企业数据。


    公司还能看到员工手机上所有APP应用的名字,无论是私人用APP还是与工作有关的APP。这也导致一些企业禁止员工在BYOD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下载某些与工作无关的APP。但是,在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公司绝对看不到这些APP中的任何数据,只能知道员工们在用哪些APP而已。


    当然,公司很难监控那些未授权设备,或者是用不符合公司BYOD政策的手机查看工作邮件等。公司还是能知道是哪些型号的终端设备查看了这些数据,比如企业邮箱或数据,但是公司不能定位这些设备。那么,公司究竟能监控到员工哪些信息呢?


    从技术上讲,企业不可能看到员工的私人邮件、短信(除非员工是使用“企业短信系统”发的短信)、照片、视频、语音信息以及网页浏览情况。Rege说,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员工最害怕的就是企业主可以窥视到上述信息,“所有这些数据从技术上来讲是不可能在一台使用iOS系统的终端设备上查看到的,除非这台设备被越狱了。”


    但奇怪的是,超过半数受访者并不太介意企业可以定位他们的BYOD设备。


    如果CIO可以解答员工的疑惑,是可以大大减少信任危机的。


    受访者称,如果老板能清楚地告诉他们,从技术角度他能看到及不能看到的内容,并解释为什么企业需要监控这些信息,他们会更加信任老板。


    受访者还说,他们也希望老板出示书面保证,不会偷看他们的私人信息。


    但是,后面这项请求在现存的美国司法体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法律诉讼中,私人设备是可以被监控的。因为这些设备上都可能存有商业信息,这些设备以及储存在其中的文件都会被视为证据的一部分。


    因此,在某些极端案例中,所有储存在BYOD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数据都被视为有效证据。因此,CIO必须明确,即使对员工承诺不看他们的私人信息可以减少信任危机,但是出于上述原因,他们并不能做出这样的承诺。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