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头说:以万科为代表的房企说万科以住宅主航道还有10年。哪怕郁亮不让别人喊他开发商,但他的2017年年报显示,万科新业务的营业收入只有27亿,占整个营业收入1%,地产主业营收依旧占据99%,而且未来几年不会根本逆转,凭什么你不让别人喊你开发商?当然,保利2018年年初发布的白皮书,结论也是中国房地产处于规模高位“横盘区间”,15万亿左右的规模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2,城市说:房地产一个最大规律是城市化或城镇化指标,即世界任何国家30%到70%城市化率时,房地产是中高速发展的。而如今2017年中国房地产城镇化率只有58%,每年大约1%个点前进,达到70%还有10年左右。
3,夜壶说:中国房地产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因为他还有个名字叫“GDP夜壶”。
一旦中国经济6.5%增长受到挑战,比如类似中美贸易战,08年金融危机等,房地产夜壶就会被启动。这完全不关房地产的鸟事啊,而是为了“救国”。事实,前几天中央政治局会议纪要,有专家解说有“放水”迹象,房地产夜壶的作用或许再次发挥,加上任志强的2018年是买房的好时机……让大家对房地产又燃起的热情和调控放松的“希望”。老潘这里提夜壶,意思是说,所谓房地产长效机制,还得看中国经济增长是否答应?其他类似科技,高端服务产业支撑GDP稳健增长是否有力?这一种是动态的平衡,并没有定论。
4,需求说:房地产千规律,万规律,最核心还是供求规律,但问题是中国房地产的“供求”是被控制的或者是需求延迟,政府土地供给弹性坐庄。
首先,从供求双方来讲,中国不同城市人口流动严重分化,带来城市房价的严重分化,而城市土地供求节奏和体量的策略差异,也决定所在城市房价涨跌的幅度和力度。前者是需求,后者还是供给。
其次,需求是两个需求,一个是市场上被控制的“兑现需求”,二个是原生需求,就是我本来有需求,但只不过政策你不让我兑现需求。从原生需求来说,
其一,消费升级首先是人居升级,
其二,美好生活首先是美好人居,
其三,今天很多房子都30年,40年更换需求巨大,而且中国建筑材料都是砖木结构,与欧美石材以及高品质材料寿命是有巨大差距,欧美房子动不动就是50年,100年,但中国不行,是不得不拆。
其四,今天智能化,绿色科技,健康住宅等正从概念阶段进入实操、体系,标准化阶段,房子的日新月异,会让中国人自以为库存和户套比都不是事。就好比苹果出现了,前天牌子的手机库存和供应过大就不是事一样……
其五,中国人对买房子的痴情和全球罕见心态就不强调了
总之,一句话,今天中国好房子的需求,还远远没满足。
5,中国说:做地产,核心是政策市,政策市则看大趋势,目前中国2020年达到小康社会,人均GDP翻一番,2035年中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虽然这个过程中,中美贸易战都是小差距,并不改变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趋势。这个阶段,房价只有每年如同GDP6%上涨10年,未来中国房地产开发面积在城市化率提升下即使保持不变,未来房地产蛋糕做到20万亿是有可能的。所以,在看好中国这个大风口,大趋势下,在中国做房地产,是有信心的。
6,企业说:事实上哪怕2017年碧桂园突破5500亿,但碧桂园占据13.37万亿的全国市占率才4.14%,与欧美成熟房地产市场,与同样幅员辽阔的美国8%左右的最大房企占有率相比,中国房企的规模还远远没有洗牌到合理集中度。
中国最大巨头至少还有一倍成长空间。如果如前文20万亿,到8%市占率,1.6万亿或许是未来10年中国房企的最大规模瓶颈。认识到这一点,也还是为何三大房企还敢30%高增长的缘由之一。
……
对于未来地产主航道、趋势或是大拐点在哪里?还有太多种利好解释,但正如一句话,房地产短期看政策,中期看产业,长期看人口。今天老潘分享高善文一篇从人口学来阐述未来中国房地产根本性的拐点的文章,观点不错且颇具深度,分享给地产中高层。
一、2025年,会是中国房地产的大拐点吗?
1.2025年:城市化浪潮结束,老龄化浪潮的起点
我们对房地产市场长期的忧虑在于
大约2025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浪潮会基本结束,然后中国会很快进入到另外一个浪潮,即老龄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影响,中国的青壮年人口、即20到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可能在2030年以后加速下滑,并持续很长时间。
这意味着,从那以后,我们所面临的房地产市场基本的供求趋势,特别是需求趋势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逆转,即人口流入基本枯竭,城市人口逐步转向负增长。
2.东京房价下跌原因:不是泡沫破,而是老龄化
很多人把东京房价长期下跌归于泡沫破灭,这种观点部分是正确的,但是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老龄化。
1995年以后日本适龄劳动人口开始下降,2005年以后老龄化速度加快,青壮年向城市迁入开始负增长。
在这些趋势之下市场只有供应而新增需求都是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日本房价为何长期下跌。
3.香港房价大反弹原因:大量大陆富豪涌入香港
另外一个极其鲜明的对比是香港。
香港在1998年的时候房价非常高,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大幅下跌,到2003年高端住房甚至可能下降了50%到70%。
为什么香港的房价能够很快逆转?
主要原因在于大量大陆富豪于2003年以后持续涌入香港,其中少部分人去了四季酒店,大部分人去了半山豪宅。这使得当地房市基本面得到扭转,房价很快恢复上涨,并在最近数年连创新高。
与之相对应的东京则由于没有类似的人口流入,其房价下跌差不多持续到现在。
对比上述两个地区,人口增长趋势对于房价是极其重要的。
当年香港依靠大陆富豪等高端人口的大量涌入支撑起了高房价,然而中国沿海地区、一线城市等到中国老龄化开始,青壮年人口快速下降的时候,从哪里涌出那么多的富豪呢?
这么多年政府总是担心房价泡沫,不断打压,然而结果却是房价越打越高,实际上每一次打压都在限制供应,却没有抑制需求,而只是推后了需求,进而把房价不断推高。
4.拐点后5年:即使贷款利息降到0,也无法让房价止跌
2025-2030年之后我们很可能会面临完全相反的情形。
在一线城市人口停止流入的背景下,会发现房价面临的下跌压力是不可阻挡的。
到那时候政府会不断出台种种鼓励购房政策,包括降低利率等,仍会发现房价的下跌难以抑制。
正如东京后来把贷款利率降到0,又鼓励外国人购房,但是房价下跌的趋势依旧持续很长时间。
5.老龄化路径: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北上广深
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需要着眼于长期。
老龄化和青壮年人口减少的压力首先会在中国城市群的边缘地带显现出来,然后会逐步从边缘地带向中心城市渗透,最后一直渗透到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
目前中国的边远城市和大的村镇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都市化等带来的压力,已经能够看到人口减少和供给过剩的问题,这在农村地区已经十分明显。
由于人口的未来趋势,这一现象逐步向其他城市蔓延和渗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特大城市不供地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城市的房屋供应曲线是垂直的。
需求增加的时候房价会剧烈上升,
而需求消失的时候房价剧烈下跌,
这在长期内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中国房地产要分城施策
在搞不清楚是不是泡沫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去研究基本面,研究市场是否在供求层面上存在严重扭曲,而一旦去研究市场在供求层面的扭曲,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泡沫从何而来。
供求层面扭曲
是政府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面上供求的扭曲,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构成的:
1.城市人口流动严重分化,带来房价严重分化
第一个关键的内容是中国在2011-2012年之间城市化开始转向都市化,这意味着此前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在城市横断面上是随机的,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城市群之间人口增长速度在统计上没有差异。
但是2011年到2012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的标志是中国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开始加速向沿海地区流动,加速向10到15个大都市圈移动。
这10到15个特大城市圈是可以标注出来的。
北方是北京和郑州,
珠江流域是厦门、深圳和广州,
其他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即长沙、武汉、合肥、杭州、南京、上海等(西南地区还有成都)。
尽管从两宋开始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和文化就已经超越了北方,从那以后人口的密度一直异常高,但2012年之后人口继续以极快的速度向这个地区聚集。
这一陡然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是给定所有其他因素都不变
在人口集中流入的城市,因为需求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极其快速地增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供应来不及调整,从而导致存货加快消化,房价先后出现了极其快速地增长。
在相对人口流入比较慢的城市,迄今为止房价的上涨都是比较温和的。
所以,对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做整体性的判断是比较困难的。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人口流动的层面上存在极其严重的分化,这一分化突出表现为中国前10到15大城市人口极其快速流入,其他所有城市总体来看流入相对缓慢,这从需求层面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这些地区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
2.土地供求节奏和体量:决定房价涨跌幅度
第二个关键内容是土地。
在土地供给层面,通过研究中国的住宅土地供应数据,我们会发现,现实情况比“土地招拍挂、政府依赖卖地收入、政府坐庄供地”等简单化的描述要丰富、复杂得多。
例如武汉、石家庄、青岛这一类城市,整体城市条件都很不错,近年来他们的住宅用地及土地供应的增长都是非常快的。广州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它的房价比深圳要低,房价收入比要合理得多,关键的原因是广州住宅供地增长很快。
我们认为可以用以下逻辑来简单理解土地供应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垄断和限制土地供应
获得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
由此而来的负面效应在于,土地价格推高了居住成本和工商业的成本,居住成本和工商业成本的推高使得人不愿意向这个地区流入,这会导致当地政府在工商税收层面上有很大的损失。
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在这两种竞争性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对中国大量中小城市来讲,为了争夺人口流入及工商业发展机会,城市和城市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举例而言,如果青岛把土地供应卡得紧,而济南把土地供应放得很松,大量的工商企业和人口就会流入济南,从而迫使青岛增加土地供应。
因此虽然政府垄断了中国土地市场,我们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三线以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其实看不到非常严重的土地租金,这些地区的房价收入比也并不离谱,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在不同利益之间要寻求平衡,而这些利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为什么在北京、上海以及非常少数的大城市之间这种竞争机制几乎不存在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有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优势,使得尽管土地成本很高,人口仍然愿意向这里流动,工商企业仍然愿意向这里靠拢。
北京是中国的行政中心,自明清以来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审批,而北京的审批权其他的城市是无法复制的,在这一巨大优势条件之下无需担心工商企业与人口不向北京聚拢。
上海的港口、金融、物流、教育以及高效的政府等优势也是不容易复制的。
大多数城市并不具备上述这些大城市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土地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就大大限制了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做庄的能力。
通过对城市供地的数据研究,我们可以对供地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把供地行为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清楚之后,把中国人口流动和土地供应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能发现两点:
其一,严重的扭曲主要局限于中国前十大城市,特别是前三大城市。
从全国来看,2012年以来这些城市的人口流入是最快的,从一些衡量人口流动增速指标来看,其速度至少数倍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城市存在着难以复制的优势,其土地供应速度极低,因而在这些城市产生了异常高的房价。
其二、在这些城市之后排名十到二十的城市土地供应相对充分,虽然房价增速较快,这主要是由于面对人口突然加速流入,供应没有来得及响应导致的。
这是从供求层面上比较深入分析中国房价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严重的扭曲。
中国不同地区差异明显
应分城施策
建立于上述分析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说
对中国排名二十以后的城市来讲,其供求层面的扭曲并不显着,市场机制完全可以正常工作,只要不人为制造更多的扭曲,面对目前短暂的供求失衡,三年以后市场自身就能够调整过来。这些城市可能居住了中国城市人口的八成多。
真正存在问题的是中国前五或者是前十大城市,这些城市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在于大量人口流入和土地供应稀缺之间矛盾。由于土地供应无法有效扩大,市场机制在这里不能正常工作,政府必须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必要和系统性的干预。但这些城市居住的人口应该不足中国城市人口的两成。
现在的长效机制考虑了租售同权、房产税、共有产权等政策。如果从稳定房价的角度看,这些政策对于大量的二线以下城市是否必要,这是值得讨论的。
即使对于少数特大城市而言,以前述分析为基础,我们要讨论这些政策是否能够纠正市场的扭曲,例如它能否减少人口的持续流入、或者有效扩大土地和新屋的供应?
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目前政策的长期效果可能是存疑的。例如房产税能够阻止人口的流入吗?能够扩大土地的供应吗? 结果也许很不确定。
在这些特大城市,在承认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政府的长期政策应该立足于对市场进行分层:
对于低收入群体和社会重要人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补贴和限制产权等手段定向供房,保障其居住权;
其余的社会人群,继续立足于市场化的机制来解决。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