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筑能够同时降低营运成本,并提升员工效率,将在未来大显身手。智慧建筑科技的市场持续成长。根据国际数据信息(IDC)的预测,全球在智慧建筑科技的支出在今年将超过 170 亿欧元,无疑是受到数字化趋势的推升。
高度自动化的智慧绿色建筑,透过现代建筑科技的协助,能够与各种建筑管理系统结合。
研究指出不动产是公司管理中第二大的成本项目,其中营运成本占总持有成本的71%。
面临高昂成本的挑战,企业纷纷限缩每名员工可以使用的空间。结果便是在开放式办公室办公的员工,平均拥有 11.5 平方公尺的空间,与此相比,在传统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则拥有 46.5 平方公尺的空间。
以经济实惠的成本设计恒久长存的建筑物,同时提供最高水平的工作场所舒适度,这艰难的任务主要落在建筑师手中。
原则上,解决之道相当简单:高度自动化的智慧绿建筑,透过现代建筑科技的协助,能够与各种建筑管理系统结合。除了拥有低廉的每平方公尺成本,还能兼顾更具吸引力的工作环境,让物业经理能提供合适的工作场所,提升员工办公效率。
无论是称作智慧基础建设或是物联网(IoT),这些难以计数的热门单词指的都是同一件事:新一代自动化建筑。
但究竟要如何运用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以及如何串联各种不同应用,才能以最佳方式运用此数据?
目前已可从消防和安防系统、HVAC 设备 (暖气、空调、通风) 和控制装置、能源效率程序,以及照明和能源系统收集数据,如今又新增了量测能源及消耗的智能电表,而全球也已日益运用并整合此项技术。 自未连网系统所收集的数据,如果与不同类型量表的数据和结构化的建筑数据结合,将能为使用者创造极为可观的价值。
智能传感器、致动器(actuators)和类似装置提供丰富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潜能也经过完善的开发。使用大数据应用,已经可以分析这些数据,并转化为透明信息,可在处理后进一步产生相关的实时效能指标。
智能运算可评估使用者行为和能源消耗中的趋势,进行模式侦测,让明智决策、预测型策略和持续最佳化成为可能。若与复杂的自我优化功能结合,便能造就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让建筑物变得“聪明”。
透明度提升价值
在为用户创造附加价值时,透明度是极重要的元素。透明度是指所有潜在的改善措施按优先级排列,提供给使用者概览。此附加价值的体现在于,举例来说,除了符合法规要求外,能透过更优异的能源效率和永续发展,降低营运成本。因此,透明度是实现最佳建筑效能的先决条件。
收集并可视化有意义的数据,以建立信息化仪表板。主控区提供KPI指针,依据个别设备组件和整体建筑管理系统的效能进行分类,包括能源消耗、一般成本、CO2排放、每平方公尺成本等 KPI 指标。透过这些指标,大楼业主能分析服务供货商的效率,实时采取各种广泛的措施。这不仅能针对单一地点,公司所有建筑物皆能一次掌握。
状况监控能侦测并预测系统错误,还能实行或优化修正及防范的措施。这能确保建筑物可用性不受干扰,并提供所有系统的完整概览。
公司可测量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将此效率与其他类似系统比较,进而找出能进行改善的潜在区域。甚至能够针对特定气候条件或紧急状况,提供进行系统优化的预测模块。
建筑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新的创新科技将为工作场所的使用情况,带来更加清晰的情报信息。
主动出击,积极预测
在过去,公司管理建筑物的方式较为被动。但透过数字化收集各种信息,公司现在能够主动出击,并利用预测分析带来的种种益处。
服务就此取得全新的重要性,并从固定排程模式转变为以状况为基础的服务模式。最终目标是让建筑管理系统得以自主运行。此类自主建筑让公司减少能源消耗和停机时间,并能按需求提供服务,并提供以规则为基础的效能管理。
数字化带来的庞大益处,已经在建筑效能管理上显露无遗,例如最重要的 CO2 排放量减少。现在,企业已减少 10 到 15% 的 CO2 排放,且达到 30% 的能源节省效率已极为常见。
楼宇科技中的数字转型,将带动整个行业的模式转变。未来将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其中软件将扮演主要角色,而公开性和透明度将成为关键。以此为基础,服务将需要因应客户不断变换的目标而做出调整,也将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形之下,封闭式的专属系统将遭淘汰。
此次转型将因此提升效能,带来全新的节省成本契机,而这些丰硕成果,只有在新的数字世界中才能实现。新的商业模式已经改变诸多游戏规则;这些新模式有可能就此颠覆市场。传统的竞争样貌将因此转变为许多合作伙伴关系和联盟形成的网络,进而成为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
智慧建筑的愿景是建筑能自主管理、自行侦测任何服务需求、与环境沟通,并针对使用者和需求进行调整。这个转变带给物业经理很多的益处:这类型的建筑物代表设施管理和维护的需求较少、能源消耗更低,且效能经过保证。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wangxu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