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7 11:56:24 来源:互联网周刊
真正二十一世纪的金融是数据增值业务,是衍生信息业务,不是衍生金融业务。很多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最终还是金融,但未必,互联网金融可能是数据。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见过这样的争论,比如说电信业,电信业从根上认为就是打电话,互联网人从根上就认为不是这样,认为不是打电话,最终是走向数据业务,最终以OTT(OTT是"OvertheTop"的缩写,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分出胜负。在这个过程中,最后证明"互联网+X最终还是X"这种命题是不对的。
投资经常有时候会投瞎了,投资加上信息就相当于加了雷达
互联网金融名字虽然是叫互联网金融,但是实际上还是十九世纪的金融,下一代的金融现在还没有。互联网业与金融业都在大谈信息,其它谈的不是一码事。
首先顶层的问题,就是所说的方向相反。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将有极大的死亡概率呢?就是整个方向性出现问题了,在把人们拉向华尔街造成国际金融危机那条老路。华尔街本身倒是正在发生一场货币主义向信用学派的转变。按照斯蒂格利茨提出的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转向信息时代,范式发生了转变,而现在我们银行的人认为金融永远是世界的核心,当然也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这一点我认为就是问题所在。
银行老是觉得知识信息这些都是技术,不是一种生产方式,这是他们的误区,这就是他们最后吃亏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得出判断,他认为整个金融理论的重心正在向货币学派转向基于信用可得性的信用学派。投资经常有时候会投瞎了,投资加上信息就相当于加了雷达。军事上讲精准制导,金钱不长眼睛瞎投怎么行呢?最后的结果就是出泡沫。这样一个观点,我觉得很难说服搞金融的人,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在教科书上看到的都是货币是一切事情的中心,但是搞互联网的小年轻没有听说过,所以他们就敢招惹银行。
斯蒂格利茨与布鲁·格林沃尔德一直都在说现在金融业可能在发生物种的变化。斯蒂格利茨提出的信息范式里有两点和原有一般等价物为核心的这样的金融体制是格格不入的,首先它是异质性的,第二大量的信息是散布于整个经济活动中,以往都是副产品,将来会成为主业。这一点特别重要,这和我们看到的在电信业发生的一样,都是副业变主业。
异质性也就是说它不是一般等价物,将来会出现一个情况,这就是情境定价,它会出现一物一价,已经将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改变了。
信息也不是中心化的,也就是说不是以央行来控制了,我们所说货币主权都是央行的权力,有没有可以想象出另外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去中心化的?这一点,即使在搞互联网的人里都很难想象,它需要空间想象力、战略想象力,得看得多了,脑子里才能转过弯来。做一个心理测试: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更安全,还是放在一个篮子里更安全?现在所有人思想里的潜意识都是认为放在一个篮子里更安全,这就是我们对金融风险的基本认识,也就是说监管当局来管金融风险、银行为这件事负责和买单。我们有没有可能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反而比一个篮子里更安全呢?这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但在金融里大家没有想清楚,等到想清楚会发现,如果一对一对等透明供求分散相等了,宏观的风险也就没了。
当招亮出来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就好比事后回忆说其实我也可以当牛顿,只是我当时没有想到苹果掉下来背后有万有引力。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可能一代人打破头也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事。
现在搞互联网金融的人都陷在一般等价物的思路里跳不出了,互联网本意不是这个
过去时代也说信息技术,认为会玩计算机,就赶上了历史潮流。但互联网时代,认为这些都是雕虫小技了,不要以为摆弄蒸汽机零件就会懂得资本主义。蒸汽机到工业革命真正赚钱时就是雕虫小技,如果目前仍炫耀自己的雕虫小技,并且将自己的业务重心押在雕虫小技里,这些都是当先烈当炮灰的节奏。
罗伯特·席勒写了《新金融秩序》,他以预测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著称,他提出未来新金融世界和我们银行完全不是一个方向,它要解决与信息相关的基本问题,数据会成为新金融秩序的根基。不妨将席勒的新金融秩序概括为"信息+金融",也就是说由金融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了,这还是一种缓和的说法,新旧并存的时候可以允许双中心存在,不排除货币一定中心的地位,但是将信息突出提出来,是作为金融秩序的核心提出来。席勒提出大众金融的思想,或者说金融民主化的思想,就是P2P,是指对等的透明化。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指向了信息的本质,将这个作为秩序的核心。货币不是P2P,而是一般等价物,怎么能是点对点确定价值,点对点本意确定的价值是具体价值。现在歪曲成了点对点倒腾一般等物。
互联网时代看金融这件事,首先就要穿透一般等价物这个魔障,象英国财政部的拉德克利夫报告那样跳出来看问题,思考如果不是以一般等价物配置资源,而是一对一配置资源,这要求中介发生什么变化,流动性本身需要什么新的形式,货币与信息流动性的区别在哪。
一般等价物不是说要全部扔掉,而是说比重要缩小,就要像当年农业从98%占GDP,缩小到最后只剩下6%,这个时候农业产量还在增加,绝对值在下降,将来一般等价物就是这样的历史结局,一般等价物所涉及到的财富、工作量绝对量还在增加、从业人员还在增加,但是在社会生活的比重在急剧下降。最近推荐翻译的《情境定价》讲的就是一般等价的消亡。现在搞互联网金融的人都陷在一般等价物的思路里跳不出了,互联网本意不是这个。
不是说银行会死亡,而是会发展得更大、赚的利润更多
旧的金融秩序在金融风险问题上与互联网观点完全相反。现在金融风险这个问题,就只能依靠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依靠一般等价物,依靠货币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去解决。恰恰相反,信息越透明风险才会降低,因为风险的本质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透明了怎么会风险加大呢?当然初期搞时确实有可能,信息搞了衍生信息工具,有可能使风险加大,但从人类发展趋势来看确实不是这样。
新金融秩序的核心是信用可获得性,能不能低成本地获得信息,来化解风险,这是整个问题的实质。按照席勒的想法,如果我们按照电子商务优势,把投资本身透明化,精细计算合同价值,实现精准投资,将有助于实质性地降低金融部门的担心。
要超越银行业的思维去化解风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首先就是熊彼特,他和斯蒂格利茨很像,他提出我们能不能让钱当孙子,让信息当大爷。他主张信贷,他跟斯蒂格利茨一样,主张由掌握信息的人配置钱,这样钱就更有准头,这就是熊彼特货币主张的本质,认为应该用精准制导方式来配置资源。
人类历史正在朝着什么方向走,从货币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为中心,信息不是一般等价物,将来信息社会最终会走到情境计算,也就是价格和信息结合,以后我们在交易货物的时候可能一般等价物在那里只起6%不到的作用。除此之外,不能告诉你更多的事情,更多的事情要附着于情境信息,而情境这件事是央行管不了的,因为每一个情境不一样,可以分散匹配。
不是说银行会死亡,而是会发展得更大、赚的利润更多,但更多的财富可能是在另一个维度配置了。我们现在在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句话对不对?绝对对。十八世纪是这样,十九世纪、二十世纪都是对的,但是如果光知道这句话可能吃亏。要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这个决定性作用是基础作用,只是决定一般等价物这个范围内的事。
网络会精准配置资源,而且越精准配置资源还越轻松,这就是智慧的本质
智慧就是越复杂反而成本越低,这和工业时代人类的行为反过来的,如果用网络配置资源和以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也许未来市场配置资源最终只占6%,就像农业革命一样,剩下更多配置资源就要看谁一对一更精准,能够更精准地将资源配置成功的,这样的企业、这样的行业才有真正的发展前途,也就是互联网金融最根本的前途。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