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达17亿!中国版Facebook要来了?就问微信怕不怕
用户达17亿!中国版Facebook要来了?就问微信怕不怕
2017-10-30 09:24:26 来源:天天快报抢沙发
2017-10-30 09:24:26 来源:天天快报
01
Facebook对中国到底有多“爱”呢?
Facebook于2008年6月在中国推出,上线仅仅一个月后就被中国屏蔽。
还在北京清华大学以中文为学生授课,分享三个他创办脸书的故事。
今年3月19日,扎克伯格和马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经济峰会。并用中文说:“我一直在关注中国,今天与马云探讨创新,我非常兴奋!”
扎克伯格还时不时的去天安门跑一下步,登上长城。
Facebook为什么这么爱中国?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网民数量,近7亿,这是个很吸引人的数据。Facebook的广告营收占比超过95%,无疑中国是其最大广告市场之一。
但是Facebook迟迟打不开中国市场的大门,Facebook上有着太多无法审查以及删除的东西,对于那些渗透、颠覆以及政治敏感的有害于国家稳定的信息是不能容忍的。
不过,Facebook可能会为此选择推出
02
中国社交巨头誓死保住地位
腾讯的微信、QQ
中国市场社交软件地位的巨头,就是微信、微博、QQ,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无数的外国互联网公司,但是都没能成功,现在真正的狼来了,它就是实力非凡的Facebook。
再来说一说QQ吧,最近几年微信的异军突起让QQ的社交霸主地位受到剧烈冲击,虽然微信最初只是一款试验品,但是由于足够简单,而且手机号搜索方式也迎合了营销需要,简直自带广告光环,在腾讯的大力扶持下后来居上成为社交霸主,而QQ与微信两个团队虽然同属于腾讯,但是都独立运营,因而竞争十分激烈。
用户的下滑除了QQ和微信部分功能高度重叠,使得一部分用户放弃使用QQ,但是更重要的是近期以来腾讯的QQ广告和微信广告铺天盖地,很多用户对此深恶痛绝。
那为什么微信依然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呢?
首先,最明显的原因是,它指明了Facebook以及其他消息应用可能的发展方向。
其次,微信预示了移动电子商务的未来。
第三,微信展示了,同时作为平台和移动互联网入口所应有的样子。
最后,微信之所以值得我们关切,还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当整个国家从PC时代迅速跃进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目前的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2%——会发生些什么。
微信不是一个生于传统网络时代,然后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产品。它生于移动互联时代,并塑造了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
03
中国社交另一个巨头新浪微博
微博的2017年二季度财报表明,微博净营收同比增长72%达到2.534亿美元,超过此前2.40亿美元至2.50亿美元的预期。同时相较去年同期,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大增7900万,总规模已达3.61亿,成为全球仅次于腾讯和facebook的社交媒体。
其实微博的商业化,并不仅仅是自身的产品商业化,更多的也代表了社交时代的商业化。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移动社交成为人们的标配,社交营销时代就拉开了帷幕。
微博作为最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自然也就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一个营销发展方向。目前各行业和各大企业已经达成了共识,确认微博成为投放的必然选择,客户从增长到粘性到投放都在不断提高,这也有赖于微博在广告产品和广告形式方面的优化和提升。
微博在移动端广告方面,占到了总广告收入的73%,而且微博还在不断的优化自身的产品,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创新营销模式。
04
facebook与扎克伯格的野心
本地化是很多跨国公司都高喊的口号,但小扎在这方面却做得润物细无声。从2010年开始,扎克伯格开始学习中文,起先只是为了与妻子(当时的女朋友)的奶奶交流,但随后几年,汉语已成为扎克伯格预热中国市场的利器。
实际上,扎克伯格已经不止一次表示过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当你的使命是连接世界上所有人,你很难舍弃其中最大的国家。”今年11月份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时,扎克伯格称,中国已经是Facebook最大广告市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中国公司在拓展海外业务时,都将Facebook作为重要传播工具。
扎克伯格已经在前期铺垫方面取得了效果,但对于Facebook何时能够进入中国市场,他依然三缄其口:“从长远看,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
05
微信、微博、QQ如何保住中国社交霸主地位?
首先,不论是新浪还是腾讯,都应该不断开发出更多功能超强、提高用户体验,而不是绑架用户。
其次,重点要减少铺天盖地的广告,适当的减少营业额,夺取市场份额更具有长远意义!
最后,不要怂,就是干!强势应对Facebook的挑战,既然到中国来抢占市场,我们也可以到海外去抢夺你的市场,让中国社交应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xiaojiao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