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物联网世界的承诺与挑战

2016-07-27 15:24:58  来源:E-works

摘要:最初参与到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相关的行业对话时,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充满疑问。“ 物联网”和 “万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有什么区别?
关键词: 物联网 承诺 挑战
文章来源:E-works

\

        最初参与到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相关的行业对话时,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充满疑问。“ 物联网”和 “万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有什么区别?这场变革现今是处于启蒙阶段,亦或已在进行,还是更应被视为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而言,这又将带来怎样的挑 战?

  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看,物联网是机器和设备间的互联网络。而在此网络中与互联网相连接的“物”可以是车,可以是健身手环,也可以是冰箱。作为物联网概念 的巧妙扩展,万联网可以通过数据和指令的形式实现人与机器的智能链接。物联网和万联网旨在达成设备(包括人在内)间的相互连通,实现以往无法实现的功能: 比如当您休息时心率过高,会有设备进行报警提示;或根据个人对于室温的喜好, 设备能够在您进入房间前进行自动调整。

  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极其“未来”的概念。事实上,它已在很多产业内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我们经常在不同行业的现有应用中看到的“智能”二字,这其实就是IoT的应用实例,比如“智能房屋”, “智能城市”等。许多这样的智能化应用都已经在推进。以“智能货运物流”为例,通过对相互连通的车辆进行统一管理,来改善调配时间、油料消耗等等。目前, 联邦快递和UPS都已采取了这种做法。而沃尔玛和塔基特百货也在利用同样的技术来对不同位置的存货进行管理。

  目睹了其早期的发展成果,我们正在见证新兴扩展的物联网开始崛起。通过此前与不同行业公司的深入交流,我发现很多企业都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了“ 物联网”这个概念。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都把“ 物联网”视为一个新兴事物?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使用案例在变。在草根和DIY盛行的年代,许多公司都是从头做起。通过自制硬件和软件、自建仅允许授权手机频段接入的网络而搭建了 复杂的系统。而这些孤军奋战的努力也为现在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取代了之前的独立行动,跨公司从业者的投入使得了物联网的发展看似成为了一种潮流。

  利用现有技术而避免全面的重新开发同样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正无处不在地飞速发展,你手中的手机可能比早先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强大,而其尺寸、能耗及成本的优势更是云泥之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势不可挡的发展并无减缓趋势。

  同时,这些已可方便接入互联网的计算设备为设备间的相互连接提供了基础。依靠互联网,设备的访问和控制也变得更加容易。

  但是,物联网的前进之路也并非一马平川。

  首先,设备间的协同性和统一连接层的缺失就是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许多设备使用着不同的通讯协议,而有些设备可能根本没有完整的TCP/IP堆栈 (这并不能算作坏事,技术专家只是不想让智能灯泡这样的东西也存在漏洞)。以AllSeen Alliance、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及Thread Group为代表的一些组织都试图在协同性这个问题上建立统一的标准。但即便某个行业设定了一定的标准,复杂多变的实施过程也不能保证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 性 和正常通讯。当前,企业仍需建立自己的转译层来保证设备间的协同性。

  第二个挑战在于数据的流入规模,这涉及到数据收集、采集和分析等多方面问题。许多用例要求通过接入设备采集包括实时监控和历史记录在内的相当数量的数据。当今多数基础设施都能够扩大从数据中心到设备的流出数据规模,但从设备进入数据中心就会变得非常困难。除此之外,当企业收集到的数据达到PB级别时,存储就成为了下一个难题。综上所述,企业必须找到最佳方案来管理从设备上收集到的数据,而且还要拥有相应的工具,保证这些数据在有效时间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缺乏能够避开数据中心,在设备间直接实现信息和指令实时传递的中介是第三个挑战。当然,根据不同情况,数据中心同样不失为一种可靠选择。但随着设备的不断增多,数据中心进出口的瓶颈会造成延迟和其他问题。

  让大家普遍最为头痛的第四个挑战便是安全问题。针对互联网和不同的接入设备,我们已看到一些覆盖范围广、效果惊人的攻击。试想一下,无论家用或企业级的互联设备,如接入互联网的交通指示灯,恒温器,或医用监控设备遭到攻击,后果都将非常可怕。

  尽管物联网的最终实现仍面临着各种问题,但通过智能化接入设备的使用和普及,企业和个人不断完善的能力正快速推进着物联网的发展。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