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 14:46:53 来源:企业网
文章来源:企业网
自2008年美国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及城市在金融危机后寻求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09 年,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 2013年,全球超过400个城市竞逐“最有智慧城市”头衔,最后选出7个城市。2013年我国将物联网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在物联网技术基础 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各地展开。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发展,自2013年开始,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目前有300个智慧城市国家级试点市,全国已有50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我省的芜湖、铜陵、蚌埠、淮南列为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阜阳、 黄山、淮北市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六安市霍山县为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宿州、亳州市和六安市金寨县、滁州市(含定远 县)、阜阳市太和县确定为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试点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所谓智慧城市,指的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通过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而形成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形象地说,智慧城市即“智慧+互联+协同”。智慧城市最突出的功能是能有效化解“城市病”,由于综合采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能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资源更易于被整合,在 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智慧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对存在问题的小修小补,更是站在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布局,对先进技术和人才进行战略投资,对更多服务型工作岗位和现代信息服务行业进 行创造,从而构建城市经济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的理想家园。
近年来,安徽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合肥市在交通方面启动了智慧停车系统,芜湖市建设“智慧社区”,淮南市推 进“智慧城管”建设,黄山市建设“智慧景区”,铜陵市编制《智慧铜陵建设总体规划》和《智慧城市工程建设方案》等。但总体上,智慧城市建设还在起步阶段。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初期,必须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以便统一规划、循序推进,同时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有效配置。但由于在起步阶段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缺如、成本预算约束等因素的影响,加之社会上对智慧城市的战略意图和内涵特征认识模糊,智慧城市建设在推进中容易出现偏差,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统筹规划。目前有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就竞相上马、立项施工,缺乏长远的制度保障,很容易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 目前国家层面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门性规划尚未出台。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和历史事先做出顶层设计,建立长远发展规划和制度保障,明确目标任务、内容和措施,防止“一哄而起”。
二是要强化市场导向。一些城市注重投巨资购买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备,但忽视市场需求,忽视方便市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导致系统功能与市场实际相去甚远,长此将导致智慧城市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要明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并通过价格杠杆、自由竞争等手段来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智慧应用,并培育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业态。
三是要加强自主研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国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拿来主义”的技术和产品容易留下安全漏洞,使我国信息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并结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要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以智慧技术创新为依托,衍生全新的产业形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四是要联通“信息孤岛”。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层面、建设层面、管理层面等原因,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阻碍智慧城市建设。要通过智慧化的资源整合,切实解决城市运行中的资源分散、系统分建和管理分治的格局,建立部门间、区域间持续贯通的沟通合作关系。
五是要统一架构体系。智慧城市建设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以及标准规范、运维、安全体系等信息化支撑体系。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由于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各自为政的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智慧城市标准研究,统一智慧城市框架和标准,以便于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系统相互兼容和协调。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