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09:21:27 来源:RFID世界网
很难说,哪个国家能永远屹立在创新金字塔的顶端。放眼全球,人们也开始深刻地体会到由于逐渐涌现的不平等与不讨喜的分化所带来的压迫感。通过这 种强烈的对比,罗斯探索了未来20年中能够主导我们经济和社会的产业,他认为,未来机器人、尖端自然科学、金融科技、网络安全以及大数据——同样还有使它们衍生的地缘政治、文化以及时代背景,将是下一轮产业革命中最重要,最有前景,最有代表性,并且彼此密不可分的产业。任何一个想要了解下一波创新和全球化 热潮并走在时代前列的人,都应该深入了解这五个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机器人产业:把科幻小说变成现实
脑洞大本营《机器猫》曾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数美好的幻想,可是那些年看起来异想天开的脑洞,如今很多都已经变成了现实。机器人技术日益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然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好处。它的应用可以降低工伤的数量;减少交通事故;带来更安全、创伤更小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还将赋予人们不计其数的新能力,从使因病卧床的孩子能够上学,到使聋哑患者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总有一天领着一个机器人出门会变得像拎着个菜篮子出门一样随意。
日本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运行着全世界140万个工业机器人中的31万个。日本汽车制造业的两个死对头——丰田和本田现在也开始利用各自在机械工程方面的先进技术,来开发下一代的机器人。本田公司也将其大量的研究和商业化进程,着眼于发展机械假肢以及非独立机器人的机械辅助设 备上。
世界上约70%的机器人销量来自日本、中国、美国、韩国和德国,也就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五巨头“。日本、美国和德国主导着高价值工业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的走向,而韩国和中国是相对廉价的消费者导向型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虽然日本创造了机器人销量的最高纪录,但是中国却代表了成长最迅速的市场: 其销量从2005年起,每年都增长25%。
五巨头的相对优势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加速发展,因为这五巨头正是最有可能将下一代机器人技术融入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国家。他们将会拥有消费型机器人的知名品牌,并推动使机器人生态系统成为可能的软件和网络的发展。
有趣的是,欠发达国家在进入机器人行业的时候,也许能够跳过一些技术。非洲和中亚的国家没有制造过固定电话,就直接进入了移动电话时代,所以通过同样的方式,他们在机器人技术领域也许也能跳跃前进,而不必先建立先进的工业基础。
然而,艰巨的挑战仍然存在。从技术角度来说,想要设计能进行类似为患者沐浴或刷牙的亲密行为的机器人,依然十分困难,而且大多数正在研发这些机器人的日本公司,专营的都是工业发动机和电子自动化。他们在进入护理领域的时候,对于如何建立情感联系这个老年人护理中的重要因素,并没有一个敏锐的把握。
此外,随着机器人技术开始被广泛传播,一个国家在机器人时代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将部分取决于文化——人们是否乐意接受机器人进入他们的生活。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如何看待机器人的问题上高度分化。日本不仅有对机器人的经济需求和技术知识,还有文化倾向性。比起将机器人看作没有灵魂的机器的西方文化,日本文化更倾向于接受机器人同伴作为真正的伴侣。与此相反,在西方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是对于机器人的恐惧。来自人类创造的无法控制的物体的威胁,在西方文学中随处可见。
日本在接受机器人方面的文化推动力,代表了许多东亚地区的文化,因此没有文化阻碍的亚洲机器人产业得以高速前进。对机器人的投资反映了文化上对于机器人的宽容。在中国,自动化系在大学中普遍存在并广受重视。所有中国大学共设有100多个自动化系,而美国大学虽然总数比中国大学多,但只设有约76 个自动化系。在韩国,教学机器人被认为具有积极意义;在欧洲,它们却被以消极的眼光看待。
▌基因技术领域:人类变成了事实上的造物主
关于基因组研究,从格雷格尔·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发现了遗传的基本原理后,就一直在急速发展,几乎是一瞬间,人们开始关注基因组学的圣杯:人类的基因组测序。2000年6月,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宣布了人类基因组“草稿”的完成,三年之后,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宣布这个工作已经完成。测序人类的基因组耗费了27亿美元。
2013年,基因组学的市场经济估值刚刚超过110亿美元,并且正在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上涨。是斯坦福大学基因组科技中心的负责人罗纳德?W?戴维斯将基因组学的现状比作电子商务在1994年的状况,人类正在驶向即将到来的繁荣的“基因时代”。
2015年1月,奥巴马总统宣布了美国政府的一个2.15亿美元的投资,开始了一个持续10年,花费亿万美元,涉及100万名志愿者的倡议,旨在发展针对每个个体基因和肿瘤特点的“精确药物”的项目。根据每个个体的基因组对症下药,而不是对所有癌症病人都用千篇一律的化疗法,这可是在医学实践中 一个不小的进步,就像19世纪引用麻醉剂一样,它会让今天任何最前沿的技术都相形见绌。
在人类基因组序列研究开始之后的15年之内,中国逐渐成为基因研究的领头人。中国的华大基因已不再仅仅是1%序列的贡献者;它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研究中心,所拥有的有关基因序列的器械比整个美国的都要多。华大基因的一些研究者,甚至在初步讨论要将中国所有孩子的基因组序列排列出来作为最终目标。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变得越来越尖端,它会促使“定制婴儿”的产生。基因组的序列可以让人们预知他们身体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预测可以告诉你很多信息,比如你很有可能会患上心脏病,你将会长到1.64米,你的体重将会在160斤左右,你将会成为班上顶尖的田径选手,你未来会打篮球,或者你会有数学天赋。有了这些信息,许多人未来可能会选择定制宝宝,这些宝宝的基因将会映射出父母最好的希望。
几年前,一些科学家使用一只已经死亡的布卡多野山羊的DNA培育出了布卡多野山羊的胚胎,这种野山羊生长在比利牛斯山脉,于2000年灭绝。这些胚胎被植入了57只普通山羊的子宫,其中一个胚胎坚持到了临产期。没错,在2003年一只普通的山羊产下了一只曾经灭绝了的布卡多野山羊。虽然这只野山羊在出生后只撑了几分钟就死去了。但从这时起,这种起死回生的可能性便一直萦绕在好奇的研究人员的脑中,挥之不去。
然而这种技术会带来什么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山羊的复活是一种情况,但若是将长毛猛犸象重新带回到地球上呢?如果这是可行的,那么与正在酝酿的定制婴儿的技术开发一样,人们凭借尖端的科技成为像造物主般的角色。随着我们控制生命的能力加强,我们会活得更久,但我们的生活也会随着掌握更多的信息和选择而变得更加复杂。
▌金融科技领域:区块链重新定义货币
比特币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加密货币。加密货币的种类繁多,但比特币是目前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比特币的目标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重构人们对金融系统的信任。在旧的系统中,大型机构扮演着信任代理的角色,保护客户免遭诈骗。但比特币源自于一个不信任这些传统机构的群体,他们致力于搭建一套自己的金融系统,同样以信任为基础,但利用的是算法和加密技术作为担保。
比特币建立数字化信任体系的突破性方法是一种叫作区块链(blockchain)的密码学创新。本质上,区块链就是一个记录着所有交易的大型账本。每一笔交易都会回溯到记录在区块链上最原始的一笔比特币交易上,不过这些交易都是匿名或者半匿名的。区块链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征就是其公开性,区块链记录会被分发到每个比特币用户的手中,而不是被储存在某个具体的数据中心。通过将所有东西公开化,区块链大大降低了诈骗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人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伪造出不存在的资产。
尽管许多与比特币有关联的产业都被黑客袭击过,但区块链系统本身从未遭受过侵袭。如果周边产业进行合并,那么区块链有潜力将诸如我们每天进行的网络购物的常规交易变得更可靠,更安全。欺诈保护是我们所处的金融世界中的一部分,如今它已经被我们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商业成本了。
目前,世界上只有大概20个国家拥有我们所认为的现代化的银行与支付系统;剩下的175个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一些我们认为在西方世界唾手可得的产品和服务在很多的国家都还不存在。即使像网飞这样的纯线上服务公司,也只在大约40个国家开展了业务。比特币,作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在线支付系统,可以将现代经济体系的益处加强并延伸到世界各地每一个人的身上。
未来所有的货币都可能被电子化,低效政府的货币则会在竞争中被完全淘汰。互联网上无障碍交易的力量会使合并与全球化的驱动力得到释放,而最终只有6种货币会被保留下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比特币。
▌网络安全产业:你改变不了机器,但你能改变机器的程序
几乎一切事物的数字化可能成为带动下一个10年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从2014年回首过去的10年,你会看到万物联网的影响。下个10年,整个互联网的影响力会是迄今为止的5~10倍。2015~2020年,无线连接设备的数量预计将从160亿增至400亿。
但是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随着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无法预料的新弱点和漏洞便于黑客攻击。物联网不断兴起,网络安全却发展滞后。在那些体系的设计中,安全问题往往属于马后炮。
恶意软件、病毒、蠕虫病毒、特洛伊木马程序、DDoS……网络攻击这些以代码为武器的名词我们现在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它们究竟能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或许有些讽刺的是,互联网开发者建立它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一个非集中分散式的通信网络,让核打击也无法摧毁它。然而正是这种分散式的结构,让新一类的攻击成为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和政府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把资产转移到线上,以代码作为武器也越来越有利可谋,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如果控制家庭护理的机器人系统遭到攻击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它能伤害人们吗?2015年7月,黑客成功完成远程潜入,让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 吉普切诺基抛锚。20年后当公路上行驶的都是新款谷歌汽车,如果有人攻击谷歌汽车的整个网络该怎么办?想象一下满是联网汽车的高速公路同时瘫痪的情景,这可能是前所未见的连环相撞事故。不久之后,我们生活中所有网络化的“事物”都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如今,网络的功用已经发展到关乎企业成败的地步,因此《财富》500强企业的董事长现在都应该确保他(她)的董事会里,至少有一个成员具备网络专业知识。十多年前,每个董事会几乎都强制性要求至少有一名成员具备审计专业知识。5年后,任何没有网络专家的董事会,都会被视作企业管理结构的一个劣势。
网络安全是世界上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代码武器化带来的必然结果。1994~2014年的20年间,互联网用户在享受着线上生活带来的通信、电子商务和便利的同时,并不怎么需要考虑安全问题。但是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多的部分变成了代码1和0,随着物联网的逐渐兴起,在所有为将来研发和商业化的产品中,网络安全都必须被作为一个核心特点来考虑。
《财富》500强中靠前的一些关注全球问题、“真正知道他们该优先处理什么业务”的企业,正在将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网络安全的问题上来。“像管理数据中心和电子邮件、提供用户支持这些工作,已经越来越向非劳动密集型转化,而安全工作则恰恰相反。一份报告称:“在全球范围内,因为网络安全市场在寻求更广泛的定义,寻求变得更加成熟,所以其开销将依然居高不下;针对不断进化的有威胁的网络环境,解决方案正在迅速发展,安全领域未来的可能性 将不断扩大。”网络产业的总市场规模扩大的速度将比研究报告预测的还要快,在2017年年底就能达到1750亿美元。
▌大数据产业:在全世界的云端飞翔
现在,每个孩子都有手机。他们离开家的时候,会通过电话和短信与家长和朋友保持联系。他们发出GPS信号,在社交媒体上留下数字足迹,他们是数据生产和消费的小信标。从一个孩子第一次拥有手机或者第一次玩电子游戏的时候,他就开始建立个人信息,而在他的一生中,这些信息将不断增长、累积,它一直 可以被收录、关联、整理、出售。如果一个9岁的孩子一开始在网上说了很多很蠢的话,那这个数据将会陪伴他的一生。即使在20多年前,我们没有发送或者接收过任何电子邮件和短信,现在我们的个人信息也在被商家用来赚钱。
数据创建是最近才开始爆炸性增长的,从那之后,数据存储一直呈指数级增长。“大数据”被人们用来描述如此大量的数据,现在被用来实时理解、分析和预测趋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大数据带来的进步只和收集数据的数量有关。但实际上,如果处理数据的能力停滞不前的话,数据量的增长本身是没有作用的。大数据的衍生价值,一部分与人们创建的数据量有关,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另一部分,是实时使用这些数据,做出更聪明、更高效决定的新能力。
奥巴马的两次总统竞选,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灵活运用了大数据。现在,这两次竞选对于大数据的运用已经声名远扬。在激烈的竞选中,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利用大数据,深入了解诸如如何筹措资金、在哪里进行竞选活动和如何进行宣传等问题,在这方面,其他对手的竞选团队望尘莫及。
大数据在机器翻译、与农业结合解决全球粮食危机、金融科技、物流等领域,也都有非常好的表现。等到我的孩子们就业的时候,“大数据”将不再是一 个时髦短语。现在的生活中,我们认为并不扎根于数据分析的那些部分,到那时都将被大数据渗透。大数据将改变我们吃什么、我们怎么说话以及我们的公开和私人 角色之间的界限。
大数据的兴起再次提醒全世界将隐私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重大课题。但是很难让大数据技术和隐私的价值和解。监视和被监视都会导致困难产生。政府情报部门和执法机构都为通过监视得来的通信数据腾出了巨大的空间。一个虽然很少讨论但是对普通民众来说甚至更重要的问题是,手机相机和可穿戴科技“从下面” 截取我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处于被监视中。我们会通过手机发布这些图片,因此我们的秘密和个人生活很可能会与全世界分享。这个问题不仅与政府、产业有关, 同样与个人有关,因为他们现在拥有15年前军方才能拥有的技术。
另外,过对信息的过度信仰也是另一种迷信,我们不仅面临信息泄露的危险,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逐渐丧失创造力和我们的物主身份,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所使用的手机应用程序,谁才拥有这些不断产生的数据的所有权?是正在使用这个应用、不断形成新数据的用户,是应用的研发者,是生产手机的那些公司,还是负责转换数据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然而如果可以,我们最好把这些技术全都拒之门外吗?答案是否定的。大数据让全球90亿人填饱肚子的最后希望,将帮助我们跨越从巴别塔时代就有的语言障碍,让我们能够提早检测到只有现在1%大小的癌细胞,挽救几千万条生命。
因此,我们选择如何管理数据非常重要,就和农业时代管理土地、工业时代管理工业一样。在一系列新的标准规范确立、无法推翻前,我们经历的时间其实很短——才几年的时间。因此让我们祈祷人类能够承担起责任,自己做决定,而不是都丢给机器。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